近期,央视关于保险理财陷阱的报道,将占据人身险市场份额高达80%的分红险再次推上了风口浪尖,各地退保风潮暗流涌动。曾经被捧为香饽饽的分红险究竟是馅饼还是陷阱?
保障加收益受青睐
曾经固定利率的定期寿险和终身寿险保单让老保险公司很受伤,因为这些公司要长期支付高利率给投保客户。据了解,1994-1999年,银行维持在高利息水平,带动保险公司推出一大批预定利率在8%-10%的保单,然而,后来央行连续7次下调利率,导致以大额存款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保险公司背上了沉重的包袱。随后,有了分红险的诞生。
所谓分红险,是指保险公司将其实际经营成果优于定价假设的盈余,按照一定比例向保单持有人进行分配的寿险,这样可以将市场收益率变动风险由投保人和保险公司来共同承担。通常而言,保险公司都会设置保底收益给投保客户定期返还,同时还将每年盈余中不低于70%的部分进行红利派发,年景好的时候可以多分红,年景不好的时候可以少分红或不分红,红利成为平滑风险的杠杆。
对于投保与承保双方,均降低了投资风险,还因为其具有保障,迎合了大众的消费心理。“分红险体现了保障本质功能,而保底收益和红利将弥补客户不出险时的保费支付。”国寿一位资深业务经理如是解释,很多人可以用来保本增值储备养老金、教育金等,这也正是分红险不断发展的根基。在2000年之后,市场多次掀起分红险购买潮,尤其是2007年后,资本市场的低迷带动了分红险持续走强。
保险公司起初销售的分红险也不断进行升级,将分红险与其他具有较强保障功能的意外险、疾病险、住院医疗险等组成套餐进行销售,进一步提升保障功能。尤其在金融危机之后,监管部门加强寿险产品结构调整,以及新会计准则实施助推兼具保障和收益的分红险快速发展,分红险一险独大的局面长期形成,单一险种在人身险保费收入中占比高达80%。
无疑,分红险成为保险公司的馅饼,因为这快速壮大了公司的市场规模,投保客户也将其视为香饽饽,因为这一险种在为其保障的同时,最终也将有望收回保费或增加更多的收益。
被销售误导抹黑
这一看似馅饼的分红险却被打上了理财陷阱的烙印……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教授庹国柱认为,这只是销售不当让分红险背上了黑锅。
记者采访发现,本来用来平滑风险的红利却变成了保险销售人员促销的一把利器。绝大多数销售人员在为投保客户讲解产品时,主要以返还快、收益高外加红利来吸引客户签单,而保险最本质的保障却被不断弱化,甚至对保障部分只字不提。更为严重的是,有的银保产品在银行销售时却被解释为存款送保险来吸引客户投保。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