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监会颁布的投资新政,一来大幅拓宽了保险公司投资渠道,降低了准入资格的门槛,这被认为会显著提升保险公司的业绩和价值;二是允许保险公司委托行业外的基金、证券等机构进行投资,这被后者那些“卖方”视为重大商机,因此许多保险公司的电话被基金和券商打爆。
但是,市场目前对新政的某些解读似乎肤浅、功利了些。新政的核心是赋予保险机构更多自主权,也鼓励外部金融机构参与到保险资产的管理中,这种放权和自由竞争,功在长远,但未必带来短线利益。
首先,保险投资渠道的放宽,只是一种投资工具的拓展。事实上,没有保险公司真的敢一步到位,把股票、股权等高风险投资比例撑到上限。由于保险资金的特殊性,绝大部分依然只能投向固定收益类、债务类的投资品种。这不仅是因为它们具有稳定的收益,更因为债务契约是经济生活中最底线的契约。在极端恶劣情况下,债务性投资工具必然是撑到最后一个倒下,这种特性永远是保险资金青睐有加的。
何况,投资工具本身不创造价值,善用工具才创造价值。当工具对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开放后,市场趋向零和博弈的可能越来越大。举例来说,有人认为融资融券和转融通业务会增厚保险资产的收益。但是,在牛市里,融券需求不旺,这么多保险公司持有的股票,不可能都融得出去;反之在熊市里,保险拿的股票被人融券放空,结果保险公司自己卖不掉股票,错过高位了结时机。只有当保险坚定地拿着股票,而市场上另有一个“冤大头”总是很配合地在平衡市和牛市里来向保险大量借券,转融通业务才会给保险带来明显的长线利益。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