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尽管坐拥102%的年复合增长率,尽管财富效应的魅力彰显,终究难以掩盖负面舆论。从兑付纠纷到私售乱象,再到被银行高管诟病为“庞氏骗局”,银行理财市场在质疑声中被蒙上一层阴影。
从年初开始,一系列的整顿行动悄然展开,资金池成众矢之的。按照银监会的相关部署,今年,“资金池”模式将成为监管重点。日前,银监会下发2013年第8号文《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再次重拳治理理财产品乱象。有分析师认为,目前监管层对理财业务趋向于规范为主,短期或使理财产品发行增速回落。但新规实质是倒逼银行理财业务转型,而不是封杀或封堵理财业务的发展。这将在短期内对理财市场造成负面影响,但长期将利好整个理财行业的健康发展。
债券产品需求会增加
法规对非标准化债权资产进行了界定,即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委托债权、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类受(收)益权、带回购条款的股权性融资等。
“这个界定囊括了几乎所有可能成为银行变相放贷的金融市场工具。法规出台的实质目的也显而易见,即希望银行合理控制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总额,降低银行业整体系统性风险,同时在遵循新规定的前提下转型传统的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模式。”普益财富分析师分析指出。
显然,法规对银行开展理财业务的最大影响,在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限额管理,即:控制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总额,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余额在任何时点,均以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与商业银行上一年度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之间孰低者为上限。“减少该类资产的投资,实质就是倒逼银行理财业务转型,而不是封杀或封堵理财业务的发展。”理财分析师指出。
《通知》虽然对非标产品进行了限制,但客户的需求仍在,银行理财产品仍然会继续发行。“我们认为,短期内银行对标准的债券产品的需求会上升,中长期看还是会追求收益率更高的金融资产。随着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放开,未来非标产品会通过资产证券化的形式转化为标准化产品,解决期限错配、不透明等问题,并且仍能提供高于普通债券的收益率,有望成为银行理财的新宠。另外,对于权益类资产,也可能产生一定的需求。”中信建投分析师魏涛如此认为。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