噱头大过内容收益“暗藏风险”
如今市民买保险,不仅局限于通过传统的代理人,随意走进一家银行,都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保险产品,“安全、收益又高”的理财产品宣传单分外醒目。银行卖保险成为重要业务拓展渠道,而一些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也格外诱人。采访中,中国人寿张家口分公司法律顾问王凤斌表示,购买理财产品谨防四大陷阱,尤其注意大打高收益噱头的理财产品有可能“暗藏风险”。
■案例分析
高收益前须谨慎
30岁的王先生想为自己提早准备一笔资金,作为今后生活及医疗储备使用。在某银行他看到分3年缴费的某款分红型保险理财产品,每年投入30000元。10年后可以领到一笔丰厚的资金,包括:期满收益+10年累计红利+第5年末的生存保险金及5年复利+第10年末的生存保险金。王先生在这10年期间得到的满期收益是28270元,还拥有最高可达300000元的意外身故保障。投入产出比达31.41%。
王先生心动之余也有些疑虑,这到底是保险产品还是投资工具?是否真的安全又有高收益?对此记者请专业人士进行了分析:宣传册上的保险理财是描述性的,分红不能保证。该专业人士对宣传册上每年都有分红,可以享受10年的累计红利的宣传持怀疑态度。因为保险公司在每一个会计年度结束后,将上一个会计年度的可分配盈余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客户。保险公司实际运作情况必须好于预期情况,才能将所产生的利润分配给客户;而一旦预期出现偏差,客户红利将会受到影响,分红险不一定就能得到分红。
同时,该产品同样具有不可提前支取的风险,该款理财产品主要收益来源是满期收益,即在保险期满的保险单周年日,按基本保险金额给付满期保险金。如果客户提前支取,很有可能拿不到这笔收益,到时候所获得的收益会比储蓄获得的利息还要少。而这些并没有在宣传单中注明,宣传人员也没有主动进行提醒。
■专家支招
识破陷阱见招拆招
中国人寿张家口分公司法律顾问王凤斌提醒消费者避免被误导,关键就是不要盲目看重保险产品的投资收益。理性投资,提高专业知识,避免踏入理财“陷阱”。
陷阱一
分红险不一定能分红
由于保险公司盈利状况的不确定性,分红险不一定能分红。分红险是带有分红功能的寿险,保险公司在每一个会计年度结束后,将上一个会计年度的可分配盈余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客户。分红险的卖点之一就是定期分红,但由于分红险的利润来源于保险经营利润和从股市等处投资带来的利差等所产生的可分配盈余,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银行和保险公司在推销“保险理财”产品时,向客户诱导许诺的分红比例,往往由于经营状况不好而不予兑现。更有甚者,有些声誉很差的保险公司,寻找各种理由不给客户按当初承诺的比例分红,让投资的市民无可奈何。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