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保知识手册 | 分红险 | 万能险 | 投资连结险 | 理财百科 | 产品 | 案例 | 问吧
向日葵保险网 > 理财险频道 > 万能险 > 正文
多留心眼谨防被骗,被“忽悠”是可以避免的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以李阿姨购买的产品为例,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即使银行工作人员承诺了所谓的“高收益率”,投资者还是需要自己确认。比如有保底收益或者是属于固定收益类型的理财产品,在产品说明书或者合同中都会对有所体现,只有看到这些文字,投资者才能相信银行工作人员的介绍或“承诺”。

  尽管银监会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下称“银保90号文”)早已实施,但是部分银行违规出售银保产品的现象却依然存在。日前,记者接到投资者的投诉,称其在银行办理存款业务时,被银行工作人员“忽悠”,误把保险产品当成银行理财产品购买,中了“调包计”。

  案例回放:高收益成最好的“诱饵”

  “莫名其妙地在银行买了保险产品,想想真是后悔。”投资者李阿姨在工商银行遇到了烦心事。日前,当李阿姨去工商银行沪上某营业网点将自己到期的定期存款转存时,顺便咨询了一下银行工作人员是否有好的理财产品销售。

  李阿姨的咨询换来了工作人员的热情回应,“他们告诉我有个产品收益很高,5年期的产品,到期的保底收益是5.6%,如果投资情况好的话,收益率可以达到6%甚至更高。还说这个比5年期定期存款合算多了。”

  回到家后,李阿姨还在为自己买到了“高收益理财产品”而高兴。但是十几天后,一个来自保险公司的电话让她发现自己的10万元存款原来已“变身”成一款保险产品。“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在电话里确认我购买了他们的产品后,明确告诉我这款产品是没有保证收益的。之前银行工作人员信誓旦旦向我承诺的5.6%的保底收益,完全是骗人的。”

  更让李阿姨生气的是,保险公司打来电话与她沟通时,已经过了购买保险产品的“犹豫期”。这就意味着,她想要进行退保已经不可能了。“这次稀里糊涂地在银行买了保险产品,我觉得跟银行工作人员夸大收益的做法脱不了干系。”

分享到:

关注向日葵微信号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