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监会再次全面摸底万能险 险企加速结构转型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在中短存续期人身保险产品规范实施不到半年,万能险规模增长依旧迅猛。目前,保监会再次全面摸底万能险,险企加速结构转型。
险企加速结构转型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3月保监会关于规范“万能险”的新政一出,部分之前中短期存续产品销售占比较大的中小险企表示“压力山大”,有的公司甚至陷入无险可卖的境地。
更为直观的是,自3月份之后,部分中小险企的保费收入受到了直接冲击。比如渤海人寿规模保费增长自3月以来就出现了大滑坡。数据显示,该公司1-3月份的保费分别为32亿元、70亿元、69亿元,但4月、5月、6月单月保费则仅为113万元、769万元、1921万元。渤海人寿在其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称,公司目前销售主力险种是中短期产品,受新规影响无法再销售中短期存续产品,并预计未来几个季度,公司退保压力增加,导致新业务现金流入无法弥补退保支出。
同时,包括君康人寿和上海人寿等二季度保费下降也较为显著。其中,君康人寿1月至6月份保费分别为52亿元、41亿元、90亿元、57亿元、4亿元、3亿元;上海人寿1月至6月上半年按月保费分别为59亿元、73亿元、48亿元、16亿元、4亿元、1.5亿元。
另外,包括一些大中型险企,受万能险销售减缓影响,保费下降幅度较大。比如
华夏人寿和前海人寿保费刹车现象较为明显。其中华夏人寿1—6月份按月保费分别为517亿元、492亿元、149亿元、82亿元、72亿元、78亿元;前海人寿1-6月份按月保费分别为130亿元、140亿元、184亿元、68亿元、34亿元、38亿元。
业内人士指出,按照新规,1亿元的资本金投入只能撬动2亿元的中短存续期产品保费规模,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不高,调整业务结构势在必行。记者注意到,新规出台后数月过去,在此前中短期存续产品销售占比较大的部分险企中,广州本土寿险公司珠江人寿转型则较为“顺滑”。
数据显示,该公司今年1-6月传统险保费收入占比提高到51.65%,同时,上半年规模保费收入164亿元,同比增长59.32%。“作为一家还在快速成长中的小型寿险公司,公司前期需要通过市场热销的产品,比如中短存续期产品以快速做大资产规模,然后通过良好的投资赚取利差,覆盖前期较大的经营成本,尽快实现盈利。”珠江人寿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
“在发展初期,公司保费收入主要源自万能险业务,但随着市场整体利率的下滑,投资收益情况逐步下降,过高的万能账户结息可能导致利差损产生。”上述负责人坦言,“公司一方面寻找更优质、稳定的投资项目,确保实际投资回报率高于定价时的精算假设;另一方面公司会严格控制万能险的销售规模。”
在2015年实现盈利的基础上,珠江人寿从今年1月份便开始进行盈利后的结构调整、价值转型,持续降低中短存续期万能产品的保费占比,大力发展传统业务、期交业务,提高公司盈利能力。上半年万能险的产品占比从90%以上大幅下降到不足50%。
“保监会对于中短存续期产品调整的要求,对我们没有太大影响。因为我们去年就对产品结构的调整进行了部署,产品及业务推动也作了相应的准备。”珠江人寿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公司年报数据显示,2015年珠江人寿保费规模达到211亿元,实现净利润4230万元。公司成立三年即实现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