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红”期间,
人身保险公司以长期储蓄型产品为主打,而万能型产品同比普遍下降,中短存续期产品踪影难觅;财产保险公司对照新规,自查业务,防微杜渐,而关于财产保险产品费率、信用保证保险的新规还将陆续落地。
一份份新规如约而至,向市场传递“防范风险”、“保险姓保”的信号不言自明。
近一段时间来,保监会几乎以一日一文的节奏发布新规,《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关于进一步加强人身保险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财产保险公司保险产品开发指引》(下称“《指引》”)、《保险公司合规管理办法》先后出炉,规则与制度篱笆持续扎紧。
靴子落地,也意味着新影响、新变化随之而来,尤其是对保险公司业务结构、市场格局的作用力备受关注。
之于人身保险公司,这种作用力表现为保监会在对中短存续期产品的销售规模和期限进行严格限制的基础上,又加大对其风险监测和日常检查力度,并且建立人身保险公司保险业务分级分类监管制度等;在财产保险公司上,则体现为首次细化明确产品开发原则和禁止性规定,强化产品开发主体责任,并且加大对开发流程的管控等。
对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无论是主动转型还是被动调整,“保险姓保”似乎已经成为保险公司的唯一选择,保险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必须遵循一定之规。
这一点在几个细节处可以侧面印证,“开门红”期间,人身保险公司以长期储蓄型产品为主打,而万能型产品同比普遍下降;财产保险公司对照新规,自查业务,防微杜渐,而关于财产保险产品费率、信用保证保险的新规还将陆续落地。
在上述背景下,保险业规模保费收入、资产规模的增速难以避免将有所放缓。不过,正如人保财险执行副总裁王和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所言,“保险业的创新和发展,风险防范是前提、基础和保证。保险是社会风险管理的制度安排,社会性是保险的重要特征和基本属性,如果保险业自身的风险都不能得到有效防范,又如何承担社会风险管理的重任?无论何时何地,保险的根本不能离,基本不能变。”
在人身保险一系列新规的雷霆之下,大型保险公司坚持正路,深化“保险姓保”,一些中小保险公司则及时收手,回归“保险姓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