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陈先生等人的遭遇,生命人寿负责处理客户投诉的专员杨小姐表示,经过调查,陈先生等人均在合同上亲笔签名,应视为对合同的认可。此外,由于当初办理该业务的员工早已离职,而陈先生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当初业务员曾作出相关承诺,因此公司也很难办,只能建议客户继续持有该保单。杨小姐承认,部分业务员在推销保险时,可能存在不实或夸大之处,针对被投诉较多的业务员,公司会进行特别调查。
一家大型保险公司的资深业务员虞女士告诉记者,保险公司的理财产品大多是中长期保险,业务员口头承诺的所谓两三年就可以全额退保是不可能的。
案例二
银行存款变保险10年之后才能取
家住宝山的刘先生直到今年7月收到一份来自某保险公司的续保通知单,才意识到当初自己的1万元存款根本没有存进银行,而是购买了保险。
去年7月21日,56岁的刘先生拿着1万元现金到一家银行的宝山高境支行存款。在他拿号排队时,一名穿制服的银行工作人员走过来询问是否有兴趣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存款只有利息,如果买理财产品,既有利息又有红利,划算很多。”对理财一窍不通的刘先生看到是银行的工作人员推荐,心里没有一丝怀疑,便花1万元购买了这份理财产品。然而,没戴老花眼镜的刘先生没有注意到,合同的最下方还有一行小字,写着保险公司的名字。
今年7月,刘先生家收到一张续保通知单。夫妻二人还很疑惑,从没买过保险,何来续保通知?当两人再仔细阅读了1年前的“理财产品”合同,才意识到当初的1万元,居然是买了保险。更让刘先生郁闷的是,这款保险产品要连续缴纳5年,并要在10年后才能提取。“我们夫妻是做小生意的,哪来那么多闲钱买保险呢?”刘先生的疏忽大意,遭来妻子一阵痛骂。当他向保险公司要求退保时,却被告知提前退保要损失约3000元,1万元只能拿回7000元。
尽管刘先生一再强调自己买的是银行理财产品而非保险,但在保单合同及风险提示书上均有他的亲笔签名。刘先生事后回忆,自己因为相信银行,根本没有仔细看这些合同文本上的内容,只记得稀里糊涂签了很多名字。
保险公司的客服人员表示,刘先生购买的这款产品当初是通过银行代理销售的,具体情况公司会进行调查。
案例三
中国敬老福利卡纯粹忽悠人
“办张卡就能领取健康福利物资,还能享受其他消费折扣。”真有这好事?上海市消保委调查后发现,此事是不法商家的忽悠伎俩,消费者切勿轻信。
近期,消费者陈女士从自家信箱收到一份“中国敬老福利网(www.JKFL.com)”的宣传广告,声称该网站与“中国敬老健康福利教育基地”共同掀起“关爱老年人健康及服务老人,构建和谐社会精神”的慈善活动,为老年消费者办理“中国敬老福利卡”。消费者持有该卡即可享有:(一)每月“免费领取一份由敬老福利网发放的福利物资”;(二)“申领一年的健康物资和降压表一块”;(三)申领一台九级过滤水机;(四)到指定旅行社旅游时可享受5到8折优惠。此外,“凭广告单付1元还能领取一盒黄金搭档”。办张卡就能享受多重“健康福利”,陈女士不免动心。于是,她根据广告宣传前往办卡。不料,被商家告知有个附加的前提,就是先支付一年的“服务管理费”,共计2388元/年。对此,陈女士起初犹豫不决,但是经商家再三劝说,她最终还是付了款。事后,她意识到自己被商家忽悠了,要求商家退款,却迟迟无回音。陈女士说:“当初看了广告单,还以为是政府机构在搞慈善,为老年人谋福利,不料却被不法商家忽悠支付了管理费,这不等于我自己花钱买保健品吗?”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