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投资陷阱,似乎与金融理财产品一直相生相伴。在金融消费领域,虽然有不少投资品种令投资者获得了满意的收益或服务,也有不少投资产品让投资者从此陷入亏损“黑洞”或者由此踏上了维权的漫漫长路。
面对部分犹如“天书”般的产品说明书,银行的各项霸王条款以及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不当销售行为……金融投资者,是时候为自己维权,保护自己的钱袋子了。
投资支招一:先要明辨细节
眼下的投资理财市场上,银行理财产品是投资者资产配置篮子中的“鸡蛋”之一。但是这枚“鸡蛋”自诞生之日起,却一直让人欢喜让人忧。几年前,不论是中外资银行,它们发行的理财产品一度负面消息频频传出:诸如产品实际收益不符合之前的描述、甚至亏损;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不及时,销售过程中存在不当销售甚至欺骗行为;产品设计结构有缺陷,造成投资者巨亏等……
近几年来,随着监管层的整治力度日渐加强,与以往相比,银行理财产品在销售和设计环节中都相对规范。但是,仍有一些值得投资者注意的“陷阱”,需要在投资前凭借一些细节辨别。
周女士之前买了某国有银行专门针对VIP客户发售的理财产品,“购买的时候,银行理财顾问一个劲说这是保本产品。到最后拿到产品购买合同,才发现里面写的条款注明了是”非保本“产品。虽然产品到期时银行还是兑付了之前的预期收益,但投资过程中还是蛮担心的。”
银行理财专家提醒投资者,目前银行产品分保证收益和本金的、保本但不保收益的和不保证本金三类。因此不是所有产品都保证收益率的,以稳健著称的银行理财产品也不是“保险箱”,不能简单等同于定期存款。不保本的产品实现预期收益率需要满足特定的条件,当然,银行一般在设计产品时会考虑市场预期走势,尽量做到能满足达到预期收益。但市场走势变化无常,投资者就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来博取较高的收益。因此投资者在投资前,一定要仔细研读产品说明书,以其中的产品类型说明来确定该产品的性质,切不可轻易听信理财顾问的一面之词,被所谓的预期高收益所诱惑,结果购买了与自己风险承受能力不匹配的理财产品。
还需要提醒投资者的是,目前银行在售的一些理财产品,也并非是银行自身开发的,银行有时候扮演了一个产品承销中介的角色。因此这类产品的投资风险相对而言也较银行自身开发的产品要高,也非常考验投资者的判断能力。因此,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对于产品的保本条款、风险评级、投资方向等一定要有所了解。一般而言,投资者最好投资那些自己熟悉的领域,比如稳健的投资者可以选择基本的银行理财品种——投资方向为债券类和货币类品种的产品;而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若想博取较高收益,那么也要选择自己熟悉的标的。目前的银行理财产品中,所涉及的标的多为利率、汇率、股票、基金、指数、商品等品种。一般来说,此类产品在设计时都隐含了市场趋势观点,即对挂钩资产标的看涨、看跌或看平。这是投资结构性理财产品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其风险所在。在投资前,投资者应该尽量选择自己熟悉或者了解的资产标的进行投资,尽量避免盲目跟风。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