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看不准、股市不景气、理财产品不如预期……许多手头有余钱又不想马上花掉的人,发现手中的钱开始像电脑解压缩文件一样变得不“瓷实”时,为自己的现金寻找到了新的出口保险。
据省保监局统计,今年上半年,省内人身险实现保费收入177.36亿元,同比增长约25%,增速居全国第三。这其中,投资型保险产品在市场上表现抢眼:万能险产品同比飙升约63%,保费收入46.33亿元;分红险稳健增长17.89%,保费收入104.74亿元。
分析这组数字,业内专家在一致认定“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是保费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的同时,也泼来冷水:火速“投保”的保民对其保险是否真的了解、真的清楚?
保险“赔本”遭遇
2010年5月初,姜女士偶然接触到一款万能险产品。当时业务员告诉她,“这个保险可以当作储蓄产品,收益比银行一年利率高出2个点以上,而且随时可以存取,若发生意外,可一次性得到15万元的赔付。”姜女士觉得很划算,毫不犹豫地购买了该保险。
按合同,这份保险每年基本需要缴6000元保费。到今年,姜女士已缴了1.2万元。
一个偶然的机会,姜女士查询了账户,发现自己保单里可取出的现金只有约5000元。大惑不解的她咨询了相关人士才发现,放进保单账户里的钱是要被扣除大额初始费用的。就是说,即使有比银行多一个点的高利率,目前能产生利息的本金只有账户里的5000多元,而不是1.2万元。
万能险并非万能
“将保险产品等同于银行存款、片面追求高收益、不了解保险产品的保险责任、交费方式,是市民购买万能险、分红险、投连险时常见的误区”,省保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很多保民购买投资型保险产品作为抵御通货膨胀等的理财手段,但对这些产品的基础认识却非常匮乏。
“投资型保险的年收益率,是指其投资账户中资金的年收益率,而非全部所缴保费的收益率”,省内一家大型保险公司的相关负责人指出,不少消费者购买投资保险,往往以为自己缴纳的全部保费是投资收益基数。
投资险热销背后
据省保监会统计,今年上半年全省人身险保费收入177.36亿元,这其中,投资型的分红险和万能险占据了85%的份额,实现保费收入151亿元。
不过,一位银行业资深人士告诉记者,万能险、分红险热销,除了其本身确实满足了投保人抵御通胀的现实保障需求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一些保险代理人有意无意地引导消费者将万能险收益率与银行存款利率进行比较,一些缺乏相应投保知识的消费者自然倾向“高利率产品”。
近日,记者向市内两家保险企业咨询投保相关事宜时发现,无论记者有什么样的保险需求,业务员最后都会将介绍重心转向万能险和分红险。
针对部分保险销售人员在银行销售保险带来的种种误导和纠纷等情况,从去年起,保监会和银监会明确要求:商业银行不得允许保险公司人员派驻银行网点,银行销售人员销售保险须持有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资格。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