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保知识手册 | 分红险 | 万能险 | 投资连结险 | 理财百科 | 产品 | 案例 | 问吧
向日葵保险网 > 理财险频道 > 专家教你买保险 > 正文
银行保险再不怕,小心谨慎是王道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其次,部分销售人员为了业绩,夸大产品收益或者不告知收益情况,尤其是分红型保险产品近年来收益不佳,只好承诺远高于产品本身的收益率诱导投资者,你觉得呢?
  【记者提醒】

  “存单”变“保单”非个案

  中老年人尤其要小心

  “存单”变“保单”的情况并非个案。

  自从开设维权热线以来,记者屡屡接到中老年市民打来的投诉电话。他们的情况和徐先生杜女士的大同小异,均是在银行营业网点派驻的保险销售人员的劝说下,把分红型保险产品当作银行理财产品买回家,等到支取时发现,收益与销售人员当初所说的大相径庭。

  “因为是在银行网点买的,签好的单子也是在窗口办理的,所以也没多看,听到收益可以,便签字了。”近日来电的市民严先生如是说。

  记者仔细总结了这些保险销售人员的一些误导说辞,发现了一些共性的“圈套”供广大市民参考。

  首先,保险销售人员利用市民对银行的信任,尤其是抓住中老市民理财求稳健的心态,欺骗或者故意误导投资者,将保险产品说成是银行的理财产品、基金等售卖。

  其次,部分销售人员为了业绩,夸大产品收益或者不告知收益情况,尤其是分红型保险产品近年来收益不佳,只好承诺远高于产品本身的收益率诱导投资者。

  再者,一些业务人员利用中老年人不熟悉金融产品的弱点,有意隐瞒投资者产品的犹豫期、退保损失、保单期限等重要合同内容,甚至代替客户签字。

  3月6日,记者采写的维权报道《买回家的“理财产品”竟然是中国人寿的一款保险》一经刊登,立刻引发热议。

  不少读者通过来电、维权QQ群、微博私信以及邮件的方式,纷纷诉说自己也在一些银行网点遭遇过同样的状况。尤其是防范意识较弱的中老年市民,往往莫名其妙就买了一款所谓的“理财产品”回家,等到保险公司寄来分红通知书后才发觉,这只是普通的分红型保险,业务员承诺的利息以及分红只是按照往年的业绩计算,口头承诺并不作数。

  稿件见报后,投诉人徐先生和他的太太杜女士便接到了中国人寿保险浙江分公司的电话,说是会妥善处理他们的事情。记者也对此事进行了跟踪采访。 

分享到:

关注向日葵微信号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