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没有这个冲动,但人类与动物的重大区别就是:人类会使用第二系统进行理性思考,并把理性思考当作自己的巨大优势。可惜,大脑思考本身也要讲究理性,要进行简单的成本收益分析。显然,运行第二系统比运行第一系统要消耗更多的脑能量,所以,大脑通常会关闭第二系统,让第一系统恣意妄为,用塔勒布(《黑天鹅》的作者)的话说就是:人生就像驾车,驾驶员是"直觉","理性"通常在副驾驶位睡觉。所以,尽管从理论上来说,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激发、唤起和引导人们进行理性思考,进而实施理财的第三个环节"护钱",购买相关的保险产品,但是,这需要叫醒客户副驾驶位的"理性",并消耗客户太多的脑能量,进而违背了客户大脑本身的理性运行原则。当然,我这里并不是说,人类的理性永远不会运行,当运行第二系统会给自己带来收益时,理性会运转起来。所以,保障型保险作为"护钱"工具,当然是理财的一部分,但人们很难主动实施。保险公司尽管可以诉诸理性,但销售难度仍然挺大。
但是,多数人还是把理财仅仅视为"生钱"。保险公司们一直想扭转这样的错误看法,但效果并不理想,因为人们天性如此。寿险公司也有自己的招数,如果人们只将"生钱"视为理财,就直接诉诸客户的第一系统,用投资型分红险吸引客户了。
分红险与理财:追求"生钱目标"有前提
分红险与上面举例的保障型保险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我国市场上销售的分红险产品。上面讲的保障型保险的理财功能是"护钱",但我国市场上的分红险将理财功能瞄准了"生钱"。
对于分红险设计,寿险公司有两种选择:一是设计成保障与投资功能兼顾,既具有较强的保障功能,又带有投资功能;二是设计成投资产品,投资功能很强,但保障成分极弱。
如果寿险公司选择第一种设计,比如将终身寿险设计成分红险产品,既有较强的保障功能,又有投资功能,那么,由于寿险公司每年都要从保费中扣除保障成本(和管理费用),再用余钱去投资,"用于投资的钱"与"客户交的保费"相比就少了很多。这本来也很正常,但我国的消费者很难理解和接受这一点,消费者往往很难将保障成本和投资本金分开来,往往认为分红险投资的本金就是自己缴纳的保费,要求的投资收益自然要远高于寿险公司能够给出的投资回报,由此引发大量的不满。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