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最近保险公司推出的如光大永明的财富一号其预期收益为5.0%,新华保险的精选一号、精选二号目前公布的收益为5.25%,泰康人寿推出的旺财一号其预期收益为5.15%。
这些毫无疑问都是“高收益”产品,而且都有一个共同的产品称号——万能险。
事实上,在2008年,保险公司的万能险结算利率为5%、6%的比较多,但几年之后,能达到5%的已经非常少,大多数万能险产品基本是3%~4%的样子。那么这些产品的投资收益能达到宣传的那么高吗?
泰康人寿在淘宝官方旗舰店解答“预期收益率(5.15%)能否保证”的问题时表示,“法规规定我们不能保证实际收益,只能提供预期收益,但旺财1号所对应的资产项目收益率基本上就是5.15%”。
泰康人寿一位不愿具名的内部人士在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交流时,也表现出了她对这类产品的信心。她透露,泰康人寿这次推出的旺财一号是与基础设施债权项目挂钩的一个产品,属于泰康资产管理公司的一个资产项目。她认为,5.15%的预期收益是可以实现的。
某险企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资人士在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交流时坦言,万能险保底收益是2.5%,超过2.5%的部分是有风险的,保险公司能承诺5%的高收益,那么就要看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了,承诺这么高,关键在怎么来实现。据他了解,新华保险这款产品(预期收益率5.25%)是与资产管理项目有关的一个万能险产品,当时签的那个资产管理项目的投资收益就在6%以上,所以5点多的收益应该是可以实现。这类产品基本上都是先有资产管理项目,锁定了产品,然后再来开发保险产品销售给客户,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项目基本上都是有担保的,其整体的投资收益也还可以,只要不发生大问题,一般情况下其收益还是可以实现的。
据了解,光大永明的这款万能险产品暂时并没有与资产管理项目挂钩,而是一款普通的万能险产品。即便是如此,光大永明的内部人士也对其充满信心,认为5%的预期收益是可以达到的。
业内人士看法不一
对于理财型保险产品的大行其道,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主要是为了冲规模,实际含金量不高,给保险公司带来的实际价值并不大。”一些业内人士更坦言,保险理财产品大行其道,与近几年保险行业所倡导的回归保障有所偏离,是在走粗放式经营发展的老路。
不过,另外一些业内人士则认为,在今年满期给付压力大,市场环境不好的前提下,“保费规模大有助于缓解满期给付高峰所带来的现金流压力。”
而事实上,对于该如何回归保障,近来一些业内人士也有不同看法。如光大永明人寿的董事长解植春对于回归保障有着自己看法,他在此前的《保险万言书倡言推进费率改革》一文中认为,要扩充保险业态的内涵,改变过去把保险业的转型发展简单等同于回归保险保障,甚至回归传统险业务的惯性思维。回归保障应该是保险业转型发展的主要内容,但不应成为全部内容和唯一路径。回归主业,回归传统保险保障产品没有错,但过分夸大了保险业与金融业的区别,从而否定两者的共性和相容性,最终会使整个保险行业越干越小,同整个金融市场的关系越拉越远。
记者观察
险企应加强信息披露消费者需理性购险
随着保监会一系列投资新政出台,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广泛开发资产管理项目,这对于提升保险资产投资收益率作用明显。
而现在市场上涌现了一些与资本项目挂钩的创新型保险产品,这是一件好事。不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相关的信息披露仍有待加强。
比如,一些产品说其“投资特定的金融产品”,那究竟投资什么样的金融产品?这个产品的风险如何?都没有在保险合同条款中注明。如泰康人寿的“旺财一号”所对应的“资产项目”,项目是什么并没有在其“产品说明书”和“合同条款”中进行披露。
作为创新型保险产品,或许会有各种问题,但消费者应该有知情权。比如去银行网点买一个理财产品,这个理财产品投向、风险情况都会有明确的说明,因此保险公司有必要向消费者如实地进行上述信息披露。
同时对于消费者而言,这类产品对应的资产管理项目,面对的是一种特殊的金融产品,消费者不可盲目地追求高收益,而是要衡量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购买这类产品时要充分考虑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理性购险。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