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理财“空档期”,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当你的账户资金在结束了一轮投资后,没有快速进行后续投资,而是“躺”在账上无收益产生;又或是由于一些投资产品的设置,资金处于“锁定”状态无收益产生,那么这种间隔的期限就被称为理财“空档期”了。
对投资者来说,理财“空档期”可是颇为恼人的。因为在这段时间内,闲置的资金难有产出,所以“空档期”当然是越短越好。
“谁都不想有投资‘空档期’吧。”白领王晶晶从开始投资理财至今已有4年多时间了,说到“空档期”,她自然有所体会地说,“像我平时购买理财产品就会遇到这个问题。募集期里,只能拿到活期利息,当然就不太划算了。而当产品到期后,还会有一个清算期,资金拿不出来也没收益产生,等于‘放空’。这样一来二去,整个投资周期就被拉长了,可是收益还是那点,折算下来实际收益率就会降低。”王晶晶告诉我们,在刚开始理财时,她曾购买过不少短期理财产品,通常投资期限只有1个月左右,这让她觉得资金流动性较强,更安心些。不过,慢慢地她发现,产品的周期何止1个月,甚至可能达到40多天,而这正是因为前期募集期和后续清算期在作祟。
“有时候出现‘空档期’是因为我自己的失误,比如资金明明已经到账,可是一不留意就给忘记了,没有紧接着投入下一期产品。”王晶晶说,这样主观原因导致的“空档期”现在已经比较少了,只是对于客观原因产生的“空档期”,她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应对方法。
主观“空档期”不难避免
的确,“空档期”的产生有很多原因,其中一部分是投资者本身主观因素造成的,比如你忘了产品到期,没有及时寻找后续投资;又比如你错误预判了投资期限,使其结束时间恰好位于节假日期间,从而无法顺利过渡到其他投资中等等。
对于这些主观因素造成的理财“空档期”,最需要做的就是精确计算产品期限,并通过有效的方式提醒自己寻觅后续投资。你可以在开始一项投资时,先计算一下它的到期时间,并在台历或手机日历中记录下来。当然,最好提前几天设置提醒,这样可以有充足时间来考虑下一个投资产品。
如果你是一个容易犯糊涂的人,那么建议选择实际投资期限较长的产品,以减少换手频率,从而降低“空档期”发生的可能。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