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一位银监局人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分析称,“理财产品之所以会大规模发行,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填补信贷缺口,建立资金池。”
资金池模式隐患浮现
实际上,受宏观经济因素和监管政策的影响,从2012年初开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就呈现持续下滑之势,尤其是央行6、7月连续两次降息更使其跌入谷底。与此同时,在到期的理财产品中,也有不少产品没有获得预期收益率。
根据银河证券近期报告,在目前已到期的产品中,共有1131款产品披露了到期产品收益,披露率为43.99%;实际收益率等于预期收益的产品有1128款,占总到期产品的43.87%(占披露信息产品的99.73%);而高达56.01%的已到期产品缺少收益资料。
不仅如此,继几年前的“零收益”、“负收益”事件后,银行员工私售理财产品导致客户出现巨额亏损的案件更是在2012年年接连曝光,这意味着,一直被市场诟病的理财产品资金池模式暗藏的系统性风险,开始浮出水面。
来自某股份制商业银行资金管理部的人士曾透露“一方面,银行借助资金池的幌子做短借长贷,也就是期限不匹配,如果这产品不能够保证后续发行规模,就可能会导致资金链断裂。另一种就是把一些不良贷款变相注入池子。这才能有机会获得比其他债券类产品更高的收益,但这方面的风险是银行承担,一旦兜不住就可能会转嫁到客户身上。”
对此,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实验研究室主任刘煜辉认为,“随着我国理财市场规模增长和品种增多,一些复杂的理财产品处于监管真空状态,市场亟待建立独立的评级评价制度来弥补市场纪律。另外,监管部门也需要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机制,让投资者及时、便捷地了解理财产品的收益和风险,避免因信息披露不足、监管者风险提示滞后等信息不对称而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监管瞄准代销产品风险
如今,银行与保险、基金、信托等机构合作,正是凭借其强大的销售渠道,将许多属于信托、资产管理、私募类的产品进行代销,扮演起一个销售员的角色,而绝大多数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看重的都是预期收益率,并非对产品本身的风险和投资方向有足够认知和掌握。
在风险案件爆发后,中国银行业协会理财业务专业委员会成立。与此同时,2012年12月14日银监会对各家商业银行下发了《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代销业务风险排查的通知》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排查代理销售第三方产品的业务。理财业务已被监管层视为与平台贷款、房地产贷款、影子银行并驾齐驱的四大重点风险源。
银监会纪委书记杜金富指出,当前理财产品依然存在运作不规范的三大问题,“部分银行董事会和高管层对发展理财的认识不够,没有从银行未来经营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制定理财业务的战略定位,统筹规划未来发展;部分机构仍存在不规范的理财产品运作方式;个别银行存在不当宣传、信息披露不充分、投诉处理不及时、内控管理不严等问题。”
展望2013年的理财产品市场,市场分析人士估计,理财产品形势将更趋复杂,一方面从国际环境来看,美国QE3、QE4相继实施将带动其他国家的货币超发,这迫使我国将处于保持流动性和抵御输入型通胀的两难境地,另一方面,监管层很可能将制定更加严格的要求规范该市场的运作。不过,银行和证券的理财产品将仍然是理财市场的主力军,以股票、基金、实物黄金、纸黄金为代表的其他投资市场也将逐渐活跃。另外,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可能将保持平稳或整体略升趋势。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