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红,全年红”,对于险企来说,这是事关全年业绩的重要时点。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首周,国寿、平安、
太保、太平、泰康、人保寿和新华七家主体个险渠道合计承保保费超过760亿元(数据未经审计)。不过,在“开门红”不俗成绩的背后,高现价产品占比过半,这被业内人士认为很难具备可持续性。
太平洋寿险浙江分公司工作人员昨日解释,由于“开门红”(一季度)是险企全年的重头戏,保费一般要占全年的40%—50%乃至55%,因此春节前尤其1月份是保险公司全力冲刺的时候,便会推出高现价产品吸引客户。
高现价产品支撑“开门红”
按照旧统计准则,“高现价产品”指预定利率4.025%的年金产品和高现金价值的分红两全产品。
据媒体报道,一份包含部分公司新年首周“开门红”业绩的同业交流数据显示,截至1月7日,按照旧准则口径,国寿、平安、太保、太平、泰康、人保寿和新华七家主体个险渠道合计承保保费超过760亿元(数据未经审计,下同);上述“老七家”加总富德
生命人寿共八家主体银代渠道合计承保保费超过800亿元。
其中占据寿险市场半壁江山的“老七家”,其个险渠道中按照旧准则口径统计的高现价产品规模超过400亿元,占比约53%;银代渠道,前述有统计的八家主体,趸交保费比例仍高达90%以上,规模超750亿元,期交保费占比仅约6%。
显然,高现价产品在险企“开门红”中占据了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