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山震虎”的“顶格”处罚虽然能威慑一时,但想要把那些激进的险资彻底关进笼子里,还需要制度来压阵。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也曾直言,保险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是造就“野蛮人”的基因。
值得注意的是,保监会自去年12月29日就修订《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已于2017年1月31日结束征求意见,预计新办法即将面世。在该征求意见的管理办法中,最引人关注的是要求单一股东持股比例不超过保险公司总股本的三分之一,低于目前的51%。另外,还对取得保险公司股权的资金进行了严格限制,禁止投资者直接或间接通过以下资金取得保险公司股权:与保险公司有关的借款;以保险公司存款或其他资产为质押获取的资金;以保险公司投资信托计划、私募基金、股权投资等获取的有关资金;或者与保险公司有不正当关联关系取得的资金。
对此,穆迪曾发布报告称,拟实施的股权管理办法具有正面信用影响,因为持股比例上限的下调,可实现保险公司股东结构多元化,而这应能减少控制类股东和保单持有人之间出现利益失衡的情况。如果该办法按计划实施,则会提升中国保险公司的企业治理、稳定股东支持和资本质量,并鼓励保险公司侧重于核心保险业务。而且该办法亦能够降低重大关联交易的可能性,并可更好地制衡不同的公司股东。例如,持股比例调低后,任何控制类股东通过关联交易或其他财务安排利用保单持有人的资金,用于满足自身投融资需求的难度将加大。此类交易通常将保单持有人的利益置于股东利益之后,并可能加大资产风险和交易对手风险。
政策助力险资支持实体经济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振兴实体经济”被反复提及。而值得注意的是,“拓宽保险资金支持实体经济渠道”这一内容被首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虽然在资本市场上一向“稳”字当头的保险资金被个别的“野蛮人”抹了黑,但不可否认险资在扶持实体经济的道路上从未缺席。来自于保监会的数据显示,到2016年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13.39万亿元。其中:通过基础设施投资计划、未上市股权、信托等方式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超过4万亿元。
而来自于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的一组统计数据或许能更直观地显示出保险资金发挥其长期资金优势,在助力国家战略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民生项目上的作为。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保险资金以债权、股权计划形式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投资规模达5922.64亿元;以债权计划形式支持棚户区改造,投资规模达968.06亿元;以债权计划形式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投资规模达736.40亿元。
此番将保险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纳入更高的战略层面,预示着保险资金将以更丰富的方式对接实体经济。据了解,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在2月22日的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曾表示,保险资金现正开展支农、支小、融资业务试点。而日前其在“两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又透露,目前正在研究保险资金投资PPP项目(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其中关键是要把地方企业交易结构设计好。(来自:东方财富网)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