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明给,还有暗送。有的保险公司公然违规,给拉单柜员现金奖励。
低利率市场环境下,金融机构资金增值压力加大、百姓理财饥渴,是营销误导愈演愈烈的外因。
一方面,银行拉存款的压力大。“中小银行利息可顶格,在央行基准利率基础上再上浮50%。可国有银行不敢,又不能坐看存款流失。就想办法拉成保险,赚手续费。”业内人士说。
记者有一份某国有大银行分支机构宣传单,其中“定制存款”一栏:1年期存款收益率3.5%,3年期5.1%。后面备注“不能提前支取”。知情人透露,所谓定制存款,就是保险。
另一方面,由于理财渠道有限,万能险迎合了人们“保本金、高收益”需求。2016年,很多中小公司70%甚至90%以上产品,都是缴费期不足5年的万能险。“眼下,保监会不让卖。但去年挺火,有客户一出手就趸交几百万元。”某城商行银保业务负责人说。
保险应回归姓“保”,综合监管消除盲区
“银行收了这么多费用,不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在河北某银行工作的徐小姐说,她看到内部手续费标准,觉得保险业该想办法挤挤水分。
“2016年,保监会整顿市场,在银行渠道限售甚至停售了一些中短存续期、高现金价值的万能险,同时要求其他银保产品拉长期限。但还不是治本之策。”南开大学保险系教授朱铭来认为,关键是保险业要彻底改变以投资储蓄为核心的销售模式。
明确风险保费在保费中占比,提高保险产品保障属性,进一步与理财产品划清界限。冲击必然较大,可能发生退保危机、行业保费断崖式下跌、偿付能力不足等。“但回归‘姓保’势在必行,长痛不如短痛。”
改变营销策略,逐渐缩减高手续费、高管理费的银行渠道占比,用互联网销售保障性产品。很多公司没有营销团队,倚重银行必然高成本。“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消费者不满意,如果银行卡脖子,难以为继。”
朱铭来说,监管层面也缺乏有效联动。比如,保监部门对银行代理资质、员工上岗资质有话语权。但保险公司私下给柜员返现,保监部门很难从账上查出。银行柜员代客签字、话术误导等,如不发生退保纠纷,很难显形。
此外,对违规银行机构,保监部门只能罚款、责令整改乃至取消代理资质等,对具体银行违规人员,追责乏力。这些还需银监部门出手。“双方应信息共享、财务透明,联合现场检查,同时开展业内有奖举报,加大惩戒力度,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来自:新浪财经)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