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金融机构对于儿童产品的宣传也达到高潮。记者注意到,一周以来,保险、银行、基金以少儿险、“儿童成长账户”、留学品牌、爱心定存等各种特色的营销产品纷纷出炉,然而,在众多号称为孩子量身定做的产品中,也不乏“浑水摸鱼”者。
保险:勿被“亲情牌”忽悠
家住黄浦的徐女士向记者介绍,很奇怪为何很多保险公司能够知道自己的私人信息,尤其在“六一”临近时已经有三家保险公司的营销员打电话上门兜售少儿产品。“价格还挺贵的,每年缴6万多,累计要付32万元。”徐女士向记者出示的这份由代理人为其“量身定做”的产品显示,主合同基本金额10万元,缴费6年,首年缴保费53482元,累计共付保险费320610元。
自徐女士的女儿6岁起便可领取生存现金,首年5000元,之后每两年现金金额递增250元,直到递增至10000元,此后生存现金给付金额保持不变。合同书上还显示,如果徐女士的女儿健康生活至100岁,还可领取满期金10万元,总累计生存现金及满期金为94。5万元。
“不能说这份保险产品不好,但是如果以理财为卖点,或者把最后小孩活到100岁时可领的金额也算在卖点里,就有些夸张。”复旦大学保险系一位多年研究行业的学者点评指出,现在不少少儿险都打“亲情牌”,小孩才出生就开始“被”理财了,想到未来的留学、婚嫁、甚至养老。
“众所周知,现在的通胀水平很高,长期寿险产品看上去最后获得的比投入要多很多倍,但除去复利效果后,你会发现产品的年化收益不到5%,难言跑赢通胀。”浦发银行的理财师告诉记者。还有一位寿险公司的代理人也向记者坦言,自己目前虽然是借“儿童节”营销,其实产品既可以面向少儿,也可以面向成年人。
此外,一位在寿险行业有10年经验的代理人杨先生也提醒消费者,保险公司的利益演示是基于公司的精算及其他假设,不代表公司的历史经营业绩,也不代表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的预期,保单的红利分配是不确定的。
一位保险业内人士指出,根据我国的国情,保费支出可以占收入总额的10%-20%、保险金额是年收入的5-10倍为宜。少儿时期购买保险产品一般来说比成年后购买要便宜,而且也是一种比较经济的作法,宝宝从很小的时候就可以得到保险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