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昌平区某公办幼儿园出现家长为孩子入托连续排队8天8夜的场景。本报记者方非摄
今年初的市十三届四次会议上,区代表团和235名市代表提出了13件有关发展学前教育的议案,集中反映了“入园难、入园贵”、学前教育定位、幼教师资培养等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被大会审查通过后合并成为今年市正式提交市办理的4件议案之一。
上月底的市十三届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副市长洪峰代表市向会议报告了议案办理和本市学前教育工作情况,发展学前教育议案成为今年首个向市常委会报告的议案。据介绍,针对本市学前教育发展实际,市制定了《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本市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进入加速期。
必须明确学前教育的
社会公益性质
无论是破解“入园难、入园贵”的现实问题,还是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都必须从明确学前教育的性质入手。市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根据市的学前教育议案办理报告提出四项意见和:
一、进一步明确学前教育的性质,探索完善学前教育发展模式
学前教育是主导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是民生的主要内容之一。发展学前教育必须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应该改变主要依赖举办公立幼儿园或是完全交给市场的方式,积极探索引入社会组织参与学前教育,调动社会组织举办幼儿园的积极性。
市常委会主任杜德印:应该把学前儿童普遍保育与学前特殊教育加以区别。学前儿童普遍保育就应该是主导的社会公益事业,由主导,社会组织参与。至于一些学前儿童接受特殊教育,就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要加强市场的监管。要先研究学前教育的分类,制定相应的政策。在的主导下,培育社会组织和社会机制,让社会力量参与到公益服务和社会管理当中来。
市代表卫:提高群众收入可以考虑在二次分配上做文章,学前教育是最好的选项之一,因为它符合公共财政使用的基本属性。幼儿园是人的一生投入产出比最大的阶段,把钱投入到这个阶段,对于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提高整个国家的实力非常重要,关乎国家兴亡。学前教育是主导的社会公益事业,是民生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个人认为应该在学前教育上承担起责任,实行义务教育。公益性只能是来做和社会组织来做,而不是营利性的。应该把幼儿园全包下来,但是并不反对和其他组织兴办幼儿园。学前教育要保基本,和劳动就业、养老、医疗保险是同等重要的民生项目。应该承担责任,既有投资责任,也有管理责任,应该进一步探索、明确、完善。
二、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缓解入园难
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一是做好公办幼儿园新建改扩建工程,二是稳定各部门、街道乡镇及农村集体举办的幼儿园,三是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将民办园纳入达标工程、师资培养培训工程等,切实保障同等待遇。
市代表王德修:要实现教育资源平衡发展。每个幼儿园条件差别非常大,儿童入园难,除了资源紧张之外,还有择校的问题,都愿意上好一点的公办园。下一步要投资,改扩建和发展一大批公办园,涉及公共资金,应少做锦上添花,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应该向群众提供普惠、基本的服务,从一开始就注意因办学条件不平衡而引起的“择园”问题。
三、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保教质量
加强对幼儿园保教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完善学前教育质量管理制度。幼儿园保教工作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有益的兴趣、求知和动手能力,防止和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少儿保险对比市常委会副主任马振川:幼儿园办钢琴、小提琴兴趣班,更多的是满足家长的愿望。要研究究竟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如果是想培养小孩当钢琴家,不可能管,这些事别跟的公益事业、教育和小孩的保育掺和在一块儿。
市代表马朝军: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现在中小学生不堪重负,周末基本上都安排满了,有的是学校安排的,有的是家长安排的。这种现象现在已经延续到了幼儿园,有的小学在幼儿园学不会500个字就上不了小学,这种倾向愈演愈烈。我认为,这完全了教育的旨,也了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应该采取有力措施,正确引导办好幼儿园,使孩子能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四、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
完善标准,推动幼儿园平衡发展。制定和完善幼儿园教育、管理、卫生、安全等各项标准,明确各项基本需求。尽快测算公办性质幼儿园办园成本,完善学前教育分担机制,加强无证办园的监管力度。
市代表张清:主导和包办绝对不是一回事儿,主导更多的应该体现在政策制定、标准制定、的管理或者监管上,而不是简单的投钱。学前教育是提供的公益性公共服务,钱应该更多的用在购买公共服务,把这块空间留给社会组织。我认为不是投的钱多了,而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思和途径需要研究。不能养老院没有了就盖养老院,幼儿园没有了就盖幼儿园。一定要把的定位和履行职责的方式协调统一,思要清晰。
市代表:加强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应该很好地体现首都“十二五”规划中合理调控人口规模的政策导向,而不是盲目扩大学位数量,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在京上幼儿园。
入园难吗?
市民实例
统一的学前教育资源网络平台
作为一名两岁孩子的妈妈,家住朝阳区北苑的市民高女士高度关注有关幼儿园的一切消息。“入园难的消息炒了一年多了。特别是我们这种比较新的小区,外地人多、年轻人多,身边邻居差不多大的小孩特别多,都为上幼儿园的事犯愁。最大的感触就是信息不透明,没谱。”
一年前儿子还不满一岁,高女士就把周边六七家幼儿园的情况摸了个门儿清。离家最近的是一个公立园,“原则上”只招收本小区业主的子女,有关系交几万赞助费排队上的大有人在,没关系基本上是没指望了;如果送到单位的幼儿园,孩子从两三岁每天就得早起一小时和妈妈一起赶上幼儿园;本小区正规的民办幼儿园,学费高不说还得随时盯着排队报名,既不能预约也不能百分之百接收。周边的其他几家民办园,也都是不能接收。
真的有这么紧张么?“其实孩子都不是一下子冒出来的。如果能够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平台,每年有多少孩子要上幼儿园,每年能提供多少幼儿园,让家长一目了然,也让能更有预见性、有针对性地补充新建幼儿园。”高女士认真研读了上关于三年行动计划的报道,“每年增加多少学位数字具体到个位,但是布局在哪里,依据是什么,老百姓还是不清楚。对哪个家庭来说,孩子都比汽车更重要吧?能不能拿出办汽车摇号网站的决心,给咱们的幼儿园和孩子也办一个对位搭桥的网站。只有有这个能力和信誉。”
对策
3年投资45亿元新增7.4万幼儿园学位
副市长洪峰在向市常委会的汇报中也坦言,目前本市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入园难问题比较突出,户籍适龄儿童入园尚未得到完全满足,常住适龄儿童学位缺口较大,师资供给不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学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住宅小区幼儿园配套建设不到位,农村幼儿园基础薄弱,局部地区入园难和入公办园难问题更加突出。
市制定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三年内规划建设和769所幼儿园,使全市幼儿园总数达到1530所左右,全市公办性质幼儿园比例达到65%以上。2011年至2013年分别增加学前教育学位26901个、23879个、23280个,满足户籍适龄儿童入园需求,学前三年学位供给实现全覆盖,入园率由85%提高到95%以上;努力提高常住适龄儿童入园比例,学前三年学位供给覆盖率和入园率由80%提高到90%以上,使入园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对目前未能入园的在京适龄儿童及家庭,提供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指导服务。
为此,三年内市区两级财政将安排20亿元基本建设资金和18亿元财政专项经费,用于370所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的建设和设施设备,接收147所小区配套幼儿园,扶持举办小规模幼儿园、小学附属幼儿园和扩班等;7亿元资金用于对250所左右部门、集体办园进行条件达标。
数据支撑
人口普查显示少儿比重下降
刚刚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市常住人口年龄结构的特征、变化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2010年,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少儿人口为168.7万人,占8.6%,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少儿人口比重下降5个百分点;老龄人口比重微增0.3个百分点;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上升4.7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进程减缓。
代表声音
依据真实数据加强科学管理
市常委会副主任柳纪纲:对比今后三年45亿的投资来说,“十一五”只投资5个亿,“十五”只有2000万。从中可以看出,入园难的问题不是现在存在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及时研究这些问题,就不会严重到目前这种状况。这说明在这个问题上缺乏科学管理,有缺失、不到位的地方。希望今后要加强科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