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路径】让居民吃“定心丸”,基础养老金政府负担
“禅城已经跑步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曾经有政协委员这样形容禅城区的老龄化程度。数据显示,禅城区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8.8万人,占总人口的14.5%。而国际上界定老龄社会的通行标准则是10%。
一方面是迅速迈入的老龄化社会,另一方面,禅城“新居保”必须加快创新方式与来势汹汹的“白发浪潮”比拼覆盖速度。在政策制度的先导作用下,2010年“新居保”实施之初就有21000名农村居民直接享受养老金待遇,2011年,城镇居民纳入进来后,又有4500多人直接享受“新居保”的养老待遇。
如何让参保居民吃下“定心丸”,这成为禅城推广“新居保”重点考虑的因素。这其中,政府的财政投入又绝对是推进“新居保”这一地方性政策的重要保证。
禅城“新居保”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基础养老金完全是政府派“利市”,即由政府财政全额负担,标准为每人每月100元,基础养老金将根据市的统一规定调升。此外,政府财政还对参保居民的个人账户进行每人每月3元的补贴。可以说,政府财政资金既补“出口”,又补“入口”。
未雨绸缪为广大退休人员树立信心,禅城区按全区养老保险待遇支付总额3个月为标准,由区、镇(街道)两级财政按照40%、60%的比例共同建立了超支准备金。目前1600万的超支准备金已经到位。
“只有在养老基金出现收支不平衡时,才考虑动用超支准备金。到目前为止,禅城还没有动过这笔超支准备金,这也说明“新居保”前期的收支测算是符合实际的,缴费和待遇设置是合理的。”相关负责人表示。
“禅城祖庙、张槎、石湾的居民将很快拿到养老个人账户对账折。”禅城区社保局表示,接下来将在城镇居民中发掘继续扩面的潜力。
【弹性政策】互转衔接通道激活“新居保”魅力
禅城“新居保”与“大社保”的互转政策对于居民来讲颇有吸引力。“现在参加‘新居保’,今后就可以通过转换通道享受到‘大社保’的待遇。再根据捆绑政策,选择了‘大社保’退休也就相当于有了选择职工医保待遇的权利。国家政策与地方性政策之间建立互转衔接制度,有互转有流动,这样才会真正激活‘新居保’的魅力。”禅城社保局负责人如是说。事实上,互转政策为禅城“新居保”带来生命力的同时,也为禅城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祖庙街道朝东村居民区伯正等着领取这个月的养老金。他说,每月12号左右,899元的养老金就会准时到账。他曾在朝东村工业区看管电网30年,并于去年7月份按照相关政策参加“大社保”。他告诉记者:“现在的待遇好很多,自己很满意。不用向子女伸手要钱,自己的生活也过得去。”
曾经,居民没有单位就不能参加“大社保”,“大社保”将“单位人”以外的居民排斥在外。现在,“禅城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推动居民最终纳入到‘大社保’的保障之下。”社保部门负责人表示。通过广泛的宣传解释,现在不少禅城居民已经会自己掰着指头算出这笔账:参加“大社保”与“新居保”待遇差异到底有多大,哪个保障更有力度。
可以说,在实施“新居保”的一年多时间里,禅城统筹兼顾,形成了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为辅,覆盖全社会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禅城进入真正的全民养老时代。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