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争议
2011的就业行情,许多用工单位给农民工的待遇超过了大学生。单就市场理性而言,有那么一件瓷器活,你正好有金刚钻,对上了,你情我愿,于是一个就业就出现了。
然而,在中国,事情却往往并不这么简单。比如,许多舆论就认为这一现象极不正常。那么,到底怎么就不正常了呢?
正方:大学生起薪比农民工低,有什么好奇怪的?别只盯着钱,也看看招聘方开出的条件。拿那份薪水靠的是实打实的一技之长,靠的是踏实、勤奋。那些起薪低的大学生,但凡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估计早被人抢走了。
都能干的情况下,谁不想要综合素质更高的员工啊?那些起薪低的大学生,要怪只能怪自己没有核心竞争力。
反方:没有核心竞争力,恐怕不能全怪这些大学生。最该承担责任的应该是教育部门和大学吧?专业设置不对路,教学内容陈旧,不考虑如何与现实接轨提高教学质量,一门心思想着扩招收学费,从财政、项目上划拉经费。
能考上大学的都是好坯子,塑型时出了错,怎么能怪到学生自己?至少,教育主管部门与大学必须负起责任,应该向学生和家长谢罪。
正方:点背不能怨社会。比农民工起薪低的大学生毕竟是少数,那些名牌大学或者热门专业照样是供不应求。大学盲目扩招、乱设专业的确是个问题。但现在大学招生可是双向选择,你不选,没人非得把你拉进人家校门。既然是选择,也就要勇于承担结果。
反方:如果只是个别大学生就业难,还可以归结为个人能力。现状却是大批毕业生陷入“毕业即失业”的境地,难道这还不是系统出了岔吗?
正方: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总是要具有一定超前性的。中国刚开始产业升级不久,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需要一个过程,短期出现低端用工紧俏、高端用工不足很正常。
任何国家都不能允许厂房已经盖好却没有人可用的情况。大学毕业生起点可以低,但相对于农民工而言,他们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