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轰轰烈烈的降成本大战,正在古称“南粤”的广东大地上打响。
政府层面,今年2月,广东公布《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2016-2018年)及五个行动计划》,提出到2016年底,为全省企业减负约4000亿元,企业综合成本比2014年下降约5%-8%。到2018年,企业负担进一步减轻。
企业层面,不少企业开始研究相关政策,并盘算着“降成本”政策如能“让出”足够利润,未来计划添置一些智能机器人,或多聘请几名技术工人,或加大电商投入。
这正是降成本的关键所在:降低企业一定的压力,并使企业有足够的能力进行产业升级。这对于民营经济十分发达的广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降成本’政策的关键是普惠性和引导性必须相结合。”广东省社科院企业研究所所长林平凡指出,降低不合理成本的同时,通过更有针对性的措施,鼓励企业往“高精尖”发展,朝价值链上游走,甚至重点扶持契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的企业,以点带面,最终实现结构性改革。
4月,春末夏初的广东,天气仍然时晴时雨。
在这期间,由于利润变薄,曾经可以承受的各项成本变得沉重起来,这使广东连盈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锡林曾考虑过将工厂关闭。
“公司每年的综合成本约为500万-600万元,我对此感到压力巨大。”张锡林表示,公司是50-60人规模的工厂,从曾经的不愁盈利转变到亏损,导致他对成本颇为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