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事故发生后,通过快速有效的康复手段,帮助劳动者重新回到岗位之上。如此好的政策,却乏人知晓。昨日,记者从“2013年上海工伤职业康复研讨会”上了解到,截至今年8月的两年间,上海共帮助了约600名工伤人员康复,但与每年6万工伤总数相比,这一比例可谓低得可怜,甚至还不到1%。
接受治疗比例低
2011年,《上海市工伤康复管理试行意见》正式施行,全市有上海阳光康复中心附属上海养志康复医院、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等五家机构被指定为工伤康复定点机构,开放床位数近1000张,康复治疗场地面积12800平方米左右。凡在上海工作的工伤患者,均可向所在区的劳鉴委提出工伤康复申请,通过工伤鉴定程序后,可在上海定点的工伤康复医疗机构接受康复治疗。工伤康复对象在住院康复期间,按照政策规定享受住院伙食补贴、交通食宿费和停工留薪待遇。
然而,目前上海每年工伤患者中,参与康复的比例却不高。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截止目前,全市只帮助了600名工伤人员康复。而上海阳光康复中心主任刘骏也表示,两年来,该中心共收治工伤职工353人,虽占到全市住院工伤康复人数的69%,但这一数据与本市每年6万多工伤认定人数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显然还有很大一部分工伤职工没有进行工伤康复。
惠民政策知晓度不高
有如此好的政策,为何却少人响应?对此,刘骏分析认为,一方面是大部分民众对康复缺乏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工伤保险政策的普及化程度还不足,尤其是参保单位及工伤职工对住院工伤康复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单位和个人不必承担康复治疗费用的惠民政策知晓率太低,大大阻碍了他们康复的积极性。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