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控制医疗费过快增长,人保部在上海等7个城市开展了医疗保险总额预付试点,试图以总额控制的方法来解决医疗费过快增长而导致医保费开支增长过快的问题。
然而,这种试点很快遭遇了医保目录所包含药品过多、过大的问题,而医保目录增补同样由人保部门来负责,矛盾演变成了人保部门的“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的问题。
作为7个试点当中经济最为发达、优质医疗资源最为集中的地方,上海也最早感受到医保目录药品过多对医保总盘子的冲击。
“矛”与“盾”
每个月的最初几天,上海一家三甲专科医院都挤满了来配药的人。原因在于,一些价格高昂的药品被不断加入医保目录,有的甚至挤进了基本药物目录,由于医保总额的限制,医院不得不限制使用这些药品。
“有的紧俏药品,月初几天就配不到了”,该三甲专科医院医保办的人士如是说。
上海市卫生局的一位副处长说,上海的三级医院平均配备1500种药物,而对应大医院的医保目录多达3000多种。举例来说,高血压药国家层面圈定了9种,上海增加了21种;糖尿病药物国家定了4种,上海又加了10种。
据介绍,医保药物目录分为由医保基金全额支付的甲类药品,和需要个人部分支付的乙类药品。目前使用的2009版医保目录中,可由市场调节价格的药品占全部目录的75%以上。
医保目录的制订由人保部门掌握,虽然有专家评审机制,但整个过程相当不透明,药企为了挤进目录而进行公关屡见不鲜。
由于人保部门同时掌握了医保基金的筹资和支付(江苏省镇江市例外),逐步推广的总额预付和逐步增大的医保
目录,渐渐成为狭路相逢的“矛”与“盾”。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