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什么突破社保基金监管困局
调研发现,社保基金立法层次太低,基金监管部门执法无力。目前主要由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构成社保基金监管的法律框架,随着社保基金管理体制的变化,除社保经办机构外,财政、税务、银行、邮政储蓄等部门相继介入社保基金日常管理,面对诸多部门和机构,基金监督工作环节增多、链条加长,使得社保基金监管部门在横向对有关部门、纵向对地方政府时,监督和被监督的主体不明确,没有处罚权,约束效力差,严重影响基金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近日在公开场合表示,虽然2010年全国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1.5万亿元,但是并没有落实到对应的个人账户。一方面职工个人账户大部分是空账,另一方面已有的积累资金保值增值无门,在物价水平上涨的背景下,实际上处于缩水和贬值的状态。
社保基金所面临的上述问题如何解决,数量巨大的社保基金该如何管理?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
个人账户空账风险增大
据胡晓义介绍,“十二五”期间,人口老龄化来势迅猛,对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带来很大挑战。2010年,我国超过60岁的老年人口达1.74亿,大约占总人口的12.8%,预计到“十二五”末将达到15%左右,并且在十几年内将进入到老龄化的高峰,这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影响尤为巨大。
“以前学界对这个问题讨论不少,但是官方这样公开说还是第一回。”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据杨燕绥介绍,早在1997年,我国进行养老金制度改革时,就涉及到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的结合。“当时涉及个人账户,已经考虑到了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就是说个人账户有一些钱,可以分担老龄化社会给养老保险金带来的负担,这是需要积累的,设计是好的”。
但为什么会出现空账呢?
“这是因为最初制度运行的时候,还没有养老金的预算。当时退休的国有企业职工的养老金由谁来付的问题没有解决。这在理论上也叫改革的成本,没有做安排。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刚开始实施,养老金就不够。1998年全面启动国有企业改革,带来的是减员增效,下岗职工变成提前退休的人,缴纳养老金的人一下子少了,当年养老金就不够花,所以就把储蓄在个人账户上的养老金挪用了,挪用之后还是不够,国家还补了很多。自此以后,个人账户一直被挪用,由此就形成了现在的空账。”杨燕绥说。
空账的严峻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现在都讲2015年是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个拐点,劳动人口急剧下降,到那个时候,就会从几个纳税人去养一个老人变成不到一个纳税人去养一个老人,而那时老人的养老金又是空账,就可以想象未来的社会风险有多大。”杨燕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