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站,佳木斯。
北纬46°,东经130°。我来到中国最东端的城市,佳木斯。
黑龙江这两年下大力气加大城市市容和建筑外墙的修整及美化,一路经过的大大小小的城市,崭新得像刚刚才建设完工。
因为毗邻俄罗斯,佳木斯临街大楼到处可见拜占庭风格装饰,尽管这样的面貌也是近两年才改头换面,但是作为黑龙江东部的传统的区域中心城市,仍能感到时光积淀下来的气定神闲。
不过,如果仔细阅读这个城市的历史,它其实经历过无数转型的沉重时刻。
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一五”、“二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佳木斯在历史上曾创造过许多辉煌。而到了21世纪,国有企业大量停产、破产,最糟糕的时候,全市一度曾落到人均财力全省倒数第一的地步。
佳木斯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十一五”做了系统总结,在报告的字里行间,都能体会到整个转型的艰难:
“国企改革攻坚任务基本完成,妥善安置职工8万余名,4万余名国有困难企业退休职工纳入基本医疗保险,6021名大集体职工和2.1万名"五七工"纳入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统筹,清欠职工款3亿元,化解并轨国企历史债务26亿元。”
现在佳木斯站在新起点上,发展也颇见起色,但仍面临很多挑战。
比如大量国有企业退出市场后,真正的支柱产业并未确立。2011年,佳木斯三产结构为26.1:29.4:44.5,作为一个东部城市群的区域中心,却是一个农业大市。
当地一位政府官员说,沿边城市工业招商很困难。好的项目,入关就被沈阳截走了,到黑龙江,也是首先选择哈尔滨,因为企业会首先考虑产业配套、物流成本的问题。
因为工业不强,使佳木斯可持续发展带来压力。与相同规模但工业更强的牡丹江相比,佳市很多指标相对落后。2011年,牡丹江经济总量已突破千亿,而佳木斯虽然以年均15.1%的速度增长,也才达到600亿。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