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他们的力量,工伤职工的心理问题、法律纠纷、家庭困难等需求将得到长期跟踪服务。而借助义工联和团委的枢纽型平台,工伤群体的样本和声音第一次有了通达政府部门的渠道。
作为传统的制造业基地,去年佛山仅在录的工伤群体就有近两万人,容易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志愿者们表示,义工队目前能做的只有搭起一个整合相关社会资源的平台,而关注这个群体,还需要更多力量的加入。
搭建平台“面对面”服务
当日,义工服务队分为三组,带着棉被和果篮来到病房探望伤者。“你好,我们是南海义工,来探望你!”躺在病床上的袁子坤立即坐了起来,志愿者们给他唱起了歌,52岁的袁子坤原本焦虑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半年前经老乡介绍,他在禅城一个建筑工地做木工。1月21日,他在干活时,左手拇指差点被电锯锯断,只剩下一层皮连着,至今左手仍被白纱布裹着。他说,现在医院里,心里很烦。由于临近春节,工地的活已扫尾,要是年前不能解决工伤赔偿问题,不知道明年还能不能找到湖南的那个工头。
“你进厂有没有签劳动合同,办了出入证等相关证件和保险?”义工们问他,他只能摇头。由于之前没有签劳动合同等,住院一个多星期以来老板也一直避谈赔偿。“先到劳动部门立案,饭卡出入证工资收据等都要保存……”义工们宽慰他安心养好病,收集好相关证据,同时,还为他制定出一份心理疏导跟踪方案。
南海团委副书记王晓娟说,据她了解,南海工伤群体也较大,且多为外来务工人员,遭遇工伤后容易产生悲观厌世心理,在维权过程中也可能出现走极端的情况。而在此前,南海团委下设的义工联开设了“法律Q友”项目,其中有不少工友咨询工伤维权,寻求心理辅导等。但面对面的介入,则尚未建立平台。
而为确保服务对象可以获得专业性的服务,服务以小组形式开展。每个小组需包含有心理、医疗、法律、社工专业特长的人士,针对工伤职工的心理问题、法律纠纷、家庭困难等不同需求提供相应的心理疏导、法律援助、慰问帮扶等长期跟踪服务。工伤探访志愿者应每月最少参与1次探访服务,服务时间则集中在周末或晚上。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