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其中一项称“外出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水平有所提高,但总体仍然较低。”对于农民工自身来说,参与社会保险到底意味着什么?他们从中能看到与其切身相关的哪些具体利益?如果得不到社保支持又有着何种态度?笔者就这些疑问采访了在京几位不同行业的打工者。
“没稳定工作,谁考虑保险的事儿”
来自河北的小李,工作的场所就是北京的大街小巷。只要选好了地点,她就将背着个大包随手靠在临近的大树旁边,里面是一摞一摞的私营医院做广告的宣传纸巾包,每天上街发给路人,带一瓶水,一站就是一天。广告宣传品规定发出的量特别大,街上的行人又大多拒绝这类发传单的行为,所以每天都在不停地伸手传递,才能勉强完成任务。
有时候,前一秒递出去,后一秒马上被人当面扔在地上,也会生出一丝被嫌弃和忽视的感觉。炎炎夏日已经干了一个多月了,非常辛苦。虽然是清早,她已经有些面带倦容,不太高兴地说:“发传单的这活是老乡给介绍的,干了几份都是这样的,特短,又不稳定,能干多久算多久吧。”
当笔者问起她缴纳社会保险的情况,她无奈地说:“活都是临时的,连合同都没怎么正规签过,工资也很少,哪还有什么社保。”初中毕业的她,来北京已经好几年了,从事的工作没有一样持续超过一年的,挑挑换换,又苦于没有一技之长,只能找到类似发传单、餐饮小店服务员之类的工作。雇主和她双方商定先试用的情况下,都会很有“默契”地不去谈社会保险的事,“都觉得是个麻烦事儿吧,我们这样的可能都干不长久,工资就只有2000元一个月,社保就不要想了。我自己也没管,不交就不交了呗。”手中的一摞纸巾包终于尽数发完,她从包里又取出一摞,顿了顿说:“其实我也想有个保险,但是不稳定下来,咋考虑保险的事儿?”
“比起保险,我觉得还是工资实惠”
像小李这样的不在少数。“我们好像交了‘三险’吧,不过都是哪些,我不清楚。”笔者见到小杨师傅的时候,他正在劲松地铁口不远处的小铁皮房里,一边熟练地装鸡蛋,盛粥,一边说。他是铁岭人,在北京一家连锁的早餐流动点卖早餐已经一年半了。
“其实这些都是怎么弄的,我都不在乎。医疗保险什么的,你说交它有什么意思,我身体可棒着呢!没怎么生过病。”小伙子说着得意地拍拍健壮的胳膊。小杨透露,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老板为自己缴纳社保的任何情况,交多少,交了多久,甚至连缴纳的是哪几项他都说不出。“比起那些保险,还是工资更实惠。我一个月就挣2000多元,都不够花。”当笔者问起他如果换工作了,对社保有什么打算,小杨回答:“不知道,看情况吧,要么自己交了,要么就不管了,无所谓。”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