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0%的县
积极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制度。完善城乡低保制度
继续多渠道增加社会保障基金。将孤儿养育、教育和残疾孤儿康复等纳入财政保障范围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关键词:覆盖城乡
调整保障体系结构,在总量加大投入的情况下,向农村倾斜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并朝公平、普惠的方向迈进。代表、委员认为,实现这一目标,最难迈的门槛是公平。
“城镇居民每月可享受低保金300元,而农民每月只享受10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偏低,抗风险能力不强;农村养老保险发展不平衡,农民真正投保的不是很多;异地就医报销不方便,农民工如果在家乡投保,在打工地难以享受保障。”吉林省富霞农业种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郝富霞代表说。
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保体系建设重心在城市,重点是城市居民,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委员认为,这就得调整保障体系的结构,在总量投入加大的情况下,重点向农村和老、少、边、穷、后发地区倾斜,向困难地区倾斜。同时,要搞好机制和体制设计。
郝富霞表示,应加快农村社会保障立法进程,多渠道、多形式筹措农村生活保障资金;在建立社会保障基金中,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应承担责任;农村社保资金“现收现付制”要向“基金制”转化,发挥其经济调节器的作用。
关键词:逐步并轨
多个保障体系要并轨,最终走向全国统一的国民养老保险制度
条块分割,分行业、分人群建立服务体系,也是我国社保体系的现状。
吉林敖东药业集团董事长李秀林代表说,从2005年起国家连续七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但是目前企业职工退休金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仍有较大差距,这种分配不公是退休待遇双轨制造成的。
宋晓梧建议,将新建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与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统一起来。这种做法在国际上已有先例,美国、日本和一些欧洲国家,都把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统一起来,效果比较好。
“现在有些地方的养老保险是多轨制,农民是一轨,五保户也是一轨,还有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优抚老人、农民工养老保险等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代表认为,应该把杂乱无序的多轨制,变成有序组合的公职人员养老保险、职工养老保险、农民养老保险三轨并存。在此基础上不断缩小差距,最终走向全国统一的国民养老保险制度。
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也存在类似情况。比如一个地方,农村居民是地方统筹的新农合,城镇职工和居民又是另外一套运作机制。“这就造成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也出现有人同时参保的漏洞。应该把它们整合起来,建立一体化的运营管理模式。”郑功成说。
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吴焰委员认为,在完善医疗保障体系过程中,如能充分借助保险这一独特的社会资源,建立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对打破制度壁垒、消除城乡差异、实现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