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养老金社会化发放11年来300万人受惠
领退休金不用再跑单位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国企改革进入高潮,诸多企业倒闭关门,大量员工从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单位没有了,养老金到哪儿领?为了稳定这批员工,同时也是作为国企改革的配套服务,国务院提出养老金社会化发放,以加强社会保障。
1998年8月24日,当时的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与上海银行签订会议纪要,委托该行承担老市区以及浦东新区离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发放工作。9月15日开始,上海银行在全国率先代发养老金,当月开户就达9.9万,目前总的养老金有效户数达到137万户。
上海银行最先参与养老金社会化发放,被视作金融机构参与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的一次创新,既为当时的国企改革做配套服务,又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更方便了市民。
■见证时刻:1998年9月15日
■见证人物:上海银行员工汪剑芳、翁茜蕾、方坚华、张伟平、贺敏中、徐大年
■见证地点:上海银行虹口、卢湾各网点
见证首单
连夜准备小票支行行长带头充当保安
1998年9月15日清晨,家住卢湾、虹口两区的离退休老人们早锻炼一结束顾不得回家就三五成群地汇聚到上海银行的网点门前,这样的场景对于刚刚成立不久、个人业务比重不高的上海银行来说显得非常罕见。随着银行的开门,上海在全国率先实行的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由此拉开序幕。
由于是第一次,很多老人以为错过日子就领不到了,还有的则是想看看卡里到底有没有钱,所以都来赶第一波,200平米的大厅里队伍很快就排了几个弯。
银行大厅里的服务窗口前第一次贴上了“代发养老金”的显著标志,储蓄5个窗口全部启动,而且为了应对养老金的小数额,银行连夜准备了充足的5元、10元等面值的小票,柜面的工作人员很利索,不到2分钟就完成了一笔养老金的发放。由于当时没有大堂经理,支行的行长们就带头连同其他行政人员在大堂维持秩序,当起了义务“保安”,同时还要回答老人们的咨询。
老人们的手里都拿一张当时还称为“上海城市合作银行”的存折,尚未启用的密码信封被紧紧拽在手里,有的人还干脆把随卡发放的一张指导操作步骤的《温馨提示》带了出来。
时任上海银行个人金融部总经理的汪剑芳告诉记者,根据当时上海社保局的安排,第一天是这两个区,第二天是徐汇、普陀,其他区之后陆续发放。上海银行第一批开户6802,涵盖了当时的11家企业,其中最早的一家企业是1733张,于1998年8月26日开户。
记者寻访
打卡机连轴转长租面包车往返送存折
第一天的发放非常顺利,这让时任上海银行总行营业部总经理的翁茜蕾终于松了一口气,“存折、卡、密码信封等都是我们大家一起和时间赛跑赶出来的。”
原来,当时还不能通过网络从社保局输送资料给上海银行,老人们的信息资料都是通过磁盘送到上海银行。“一般都是在月底的时候送来,第二个月的10日就要发放,还要扣除从社保局发到单位、从单位发到个人的时间,因而,真正供银行开户的时间只有几天。”开户并不容易,首先要把资料输进系统,再打印存折和卡,还要一折一卡匹配,包含很多信息核对工作。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