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养老现状不乐观呼唤多元化服务体系
去年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3.26%,并在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面对人口老龄化这一全球性难题,如何养老、何处养老也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民生问题之一。
A
养老现状无法乐观
老龄人口近两亿,我们却面临养老服务体系不全,养老机构严重不足,养老服务设施严重落后,远远满足不了现实需要的局面。
据统计,2011年底,我国各类养老机构的床位为315万张,占老人总数比例仅为1.77%。记者多年前曾到北京一所公办养老院采访,那时院里千余张床位已满,想进住得排队等3年,而现在排队人数增至7000多人,老人要住进去,至少得等10年了。社会上虽有一些民办的奢华养老机构,但高收费导致中低收入的老年人住不起。
长春80岁高龄的李老先生住进养老院后,同住的另一位老人全天开着收音机,让他很不适应。入住养老院后存在的“混住”、“生活习惯不同”、“孤独”、“缺乏医疗条件”、“护理不规范”等问题,又使一些老人不愿意去养老院,导致养老日益成为个人或家庭的沉重负担。面对目前“421”型的家庭结构,凸显居家养老很多障碍。而社区养老模式中机构不完善,设施不配套,医疗无保障,也难获青睐。
现实中社会保障、养老保险不同城市无法互通,城市人和农村人、事业与企业职工,养老金标准不同,缺少统一的制度。我国各项配套的养老社会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也增加了养老困境。
人社部尹蔚民部长在今年两会上向中外记者介绍,去年我国企业职工养老金收入1.3万亿元,支出约1.2万亿元,略有结余,去年财政对职工补助大约为1800多亿元,如果扣除财政补助,有13个省有缺口。这也意味着全国养老保险收支出现赤字并非遥远之事。
全国人大代表吴明楼说,我国目前采取的现收现支养老金制度,是用在职职工缴费支付退休者养老金,不足时再由财政补贴,现每退休1人则至少需要新增3名参保人员才能基本保持原有平衡。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清华养老金工作室主任杨燕绥教授指出,2013年我国劳动人口开始以每年约700万人的速度下降,而65岁以上老龄人口也在以同样速度增长。由此看来养老金收支将严重失衡。
B
养老模式期待多元
老龄潮正在逼近,增强多元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已成当务之急。在我国人口结构快速变迁、传统家庭养老保障功能萎缩、政府财政支付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推进社会化养老共建保障模式应是符合国情的首选模式。
理想情况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公办养老院,承担保障性基本养老服务;有营利性的商业养老机构,满足高端群体的个性化养老需求;还要有更多社会公益组织举办的养老机构,提供专业和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这种多元的社会化养老模式,就需要公共服务体系、社会化养老机构、社会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养老保险等一系列制度建设的全面跟进。
人社部社会保险研究所研究员何平说,国家基本保险这几年进展很快,原计划2020年对农村老年人实现普遍保障,现在看今年底全国所有老年人都会有一份养老金。而企业年金的发展缓慢,政策早已在2004年出台,目前建立年金的企业大概只有3.7万户,占我国企业总数的0.3%。这些企业的人员有1355万,大概占参保企业职工的6%左右,远远没有达到最初设计的目标。另外,政府的鼓励和优惠的税收政策没有完全落实。
社会化养老的严峻形势,也促使有些企业积极探索。上海家帝豪有限公司推出“消费养老”模式,重庆市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重庆消费养老发展办公室,联合工商银行、中国人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实施了“积分宝消费养老”等,成为企业通过自身的消费平台,对消费养老产业模式进行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