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试点省份,主要采取了两套“做实”方案:以辽宁为代表的“补缺口”模式。做实之日起,个人账户与统筹基金分开管理。个人账户强调账人对应,并与基金总数严格对应;由于统筹基金不得占用个人账户资金,由此出现的当期发放缺口,由财政资金填补。
这一模式被学界看做是真正意义上的做实。然而,由于在辽宁,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的联系被切断,现收现付体系被彻底打破,统筹账户的支付压力比预想的要沉重许多。
根据《2011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披露的数据,若无财政补贴,仅考虑征缴收入,2010年辽宁的基本养老保险资金缺口在146.5亿元。由于老龄化趋势,以及每年养老金支付基数的增加,失去个人账户资金支援的统筹基金部分缺口越来越大。中央的补贴为定额补贴,压力均集中于地方财政;而与此同时,已经做实的个人账户资金无处投资。社科院学者郑秉文形容辽宁乃是“头枕面包饿肚皮”。不得已之下,辽宁又开始“借支”个人账户资金,以填补统筹基金缺口。
当初,也正是考虑到“补缺口”模式给当期财政带来的巨大压力,在此后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中,决策者才选择了“补账户”的模式,并降低了做实起步比例。
在“补账户”的模式下,个人账户资金仍先填补当期统筹账户的发放缺口,而后再用政府财政资金补账户。
不过,财政的资金并没有一一对应到每个人的账目上。在采用该模式的试点省份中,有九个省份享有中央财政提供的补贴。该补贴由各省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进行投资运营,而未真正填补进地方的个人账户;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需要按比例为个人账户提供大量补贴。这部分资金也是作为一整块资金,由省级财政管理。因而,地方的个人账户中仍为虚账,仅有补贴资金与之遥相对应。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