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清晨6点,沈阳已有秋天的凉意。铁西区劳动局正门向东到工人村劳动公园的北沿,整条街陆续站满挂牌候工的工人们。
他们大多四五十岁,是铁西区破产工厂的下岗工人。王师傅即是其中一员。他今年57岁,曾经在沈阳风机厂工作到2000年。手执“电工”的牌子,站到中午时分,他与近旁的工友没有等来一位雇主。“年纪大了,用工的看不上。”
沈阳铁西区,曾经的“中国最大、最密集的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基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卷起的国企改制大潮中,这里有近70万工人失去工作。
当年下岗,王师傅领到1万多元的“买断工龄”费用,与“单位”便无瓜葛,不享受任何社保待遇。目前,运气好时,他一个月能收入1000元;绝大多数时候,只有三四百元进账。他还捡街边的塑料瓶,五分钱一个,每月能卖100多元。
王师傅不知道将来“干不动了”怎么办。根据目前沈阳市的政策,王师傅适用对“灵活就业人员”的规定,最低可按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为缴费基数,以20%的费率为自己缴纳养老保险。只要补缴满15年的保险费,60岁后即可领取保险金。
为了争取王师傅参保,居委会代表社保机构找他游说多次,无功而返。在沈阳,2012年的最低保费是457.5元,王师傅缴不起。
然而,对于辽宁整个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体系而言,能不能让类似王师傅这样处境的人们参保缴费,已攸关体系的生死。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试点,退休职工的养老逐渐从企业完全负担,过渡到社会统筹——即养老资金的收支、调剂在社会层面统一管理。
至1997年,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成型,最终确立了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度”。其中的统筹基金是以年轻一代的缴费支付退休一代的待遇,个人账户则长期积累以备未来发放。
设立个人账户,是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用以应对老龄化浪潮的重要制度安排:以个人当前缴费,依靠资本市场的投资运作,实现保值增值;未来一一对应,补充缴费人的养老所需。在法律意义上,这笔资金也被视为个人财产。
但事实上,尽管制度已经建立,各地政府为了确保当期统筹基金发放,普遍挪用个人账户,因此形成空账。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底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截至2010年底,中国个人账户记账额1.9万亿元,其中做实账户仅2039亿元,有1.7万亿元的缺口。官方数据则显示,2011年底,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近2万亿元。但是,基金中有大量政府补贴,且资金多沉淀在少数发达省份。若不计算财政投入,2010年有14个省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养老保险基金出现亏空。
因此,中国当前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的主体仍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社会统筹,统收统支,现收现付。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