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悬而未决,农村养老全覆盖又提上日程。
近日,在人社部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尹成基称:"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下称新农保)制度建设,确保新增试点地区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确保年底前实现全覆盖目标。"
《华夏时报》记者梳理发现,这一时间点比制度推出时预计的2020目标年,整整提前了8年之多。
"截至2011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499亿;其中,农村占了大部分,至少过亿。"全国老龄委信息中心办公室主任陈振华介绍,截至2010年,农村60岁以上社会养老保障的覆盖率仅为34.6%,月均养老金74元,2011年的比例会有所上升,但具体数据尚未统计完。
记者据此推算得出,按每人每月74元的基础养老金均值计算,一人一年可得888元,全国60岁及以上的农村老年人口按1亿计算,一年共计888亿元,这一数字尚不及2011年中央财政支出56435亿元的2%。
"这点钱管不了大事,主要是心里踏实。"63岁的秀女士是云南人,现居北京帮女儿带孩子,2010年3月,她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笔养老金,"当时发到我手里的是一个农信社的存折,上面有165元,是一个季度的养老金,我当时就想,即便儿女都不管我了,这些钱也够我每天买个馒头吃,不会饿死。"
养老金"贫富"不均
每人每月领74元!和城市居民退休金相比甚至不及一个零头,但这显然不能完全用数字来衡量。
2009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农保试点,其基础养老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担。这意味着,年满60周岁的农民也可以像城里人一样每月领取养老金。这一政策的意义,堪与2006年正式取消延续了数千年的农业税相提并论。
新农保制度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方式,国家财政全额支付最低标准目前为55元/人/月的基础养老金。年满60周岁以上的农民不用缴费,即可享受,不满60周岁的农民可在100元、200元、300元、400元和500元中自主选择一个档次缴费,通过一年一缴的形式建立个人账户养老金,缴费越高个人账户养老金越多,加之基础养老金和地方的一些补贴便是其最终拿到的全部养老金。
事实上,各地基础养老金在发放额度上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记者从2009年公布的新农保试点草案中获悉,55元为基础养老金底线但上不封顶,具体额度需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财力而定。但实际上,大多数地区实行的均是55元的最低限,最高的北京市是每人每月280元。
"农村的养老保障体系存在城乡、区域等各方面的差异,而且存在公共资源分配不公的顽疾,这种情况还会客观存在一段时间。"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政府财政资金多年的缺位,也使得农村养老不得不面临资金短缺的难题。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