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住在普陀区的陈风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寻找养老院的过程。他的奶奶70多岁,一个人住在老房子里,着实生活不便。陈风一开始看中了普陀区社会福利院,因为它是公办的养老院,条件设施都不错。可是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告诉他,“没有床位,先要登记,至少等两年。”
陈风一面替奶奶报了名,一面又去普陀区的其他养老院询问。条件好一些的都说没有床位,要么就是一些条件比较差的,对老人不好,而且价钱又贵。后来,别人给他介绍了嘉定区的一个别墅式老年公寓,还有不少床位。一幢4户人家,每人每月1200元左右,价钱还算合理。陈风把奶奶送了进去,隔一段时间去探望一下,老人在那儿也挺开心,他总算了了一桩心事。
外资新目标
陈风的经历不是个案。如今,中心城区的养老床位几乎都“一床难求”,而郊区的养老院则由于交通不便、条件不佳、医疗资源不丰富等各种原因,还有不少空余的床位。
早在1979年,上海就成为中国最早步入老龄社会的城市。根据上海市发布的上海老年人口信息,截至2006年底,上海市户籍总人口为1368.08万人,其中60岁老年人口275.62万人,占总人口的20.1%,比上年增加9.25万人,增长3.5%。
以上数字仅显示了上海户籍人口的老龄化水平。上海市公布的《2005年上海市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提供的信息显示:包括户籍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在内的“常住人口”数为1778万人。如果以60岁及以上作为进入老年期的门槛,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唐钧推算出来的上海老龄化比率应为15.35%。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