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现代医疗卫生体制机制
在卫生体制改革上,江捍平表示,将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全面完成医改各项任务,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国家积累更多的医改经验,争当全国医改的排头兵。
我市将按照“上下联动”的要求,完善新型城市两级医疗服务架构的运行机制。
以城市功能组团为基本单位,推动组团内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联网运行。联网医疗机构实现差别化服务,医生多点执业,卫生资源共享,建立分工更加合理、资源利用更加充分、服务提供更加高效的现代城市医疗服务体系。
从医疗服务体系的分工协作、服务引导、利益导向等体制机制方面着手,建立分级诊疗、分片转诊、社区首诊模式,将普通门诊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并通过“双向转诊”、预约诊疗等制度,为基层首诊的病人提供转诊绿色通道,构建更加高效、经济的医疗服务体系。
我市将按照“内增活力”的原则,建立分级决策、多元监管、自主经营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要在政府层面建立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负责履行有关公立医院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职能。在公立医院建立理事会制度,负责行使医院经营管理决策职能,医院实行理事会领导的院长负责制。市属医院和各区人民医院必须在年内完成改革任务。
改革医院人事分配制度。以滨海医院为试点单位,实行员额管理制度,促进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在岗医务人员的绩效工资与工作量、工作质量挂钩。打破职员、雇员统一招考的限制,由医院在人事主管部门的授权和监督下,自行开展人员招聘工作。
我市将按照“外加推力”的原则,完善医院发展外部环境。
改革医院财政补助方式,实行按工作数量、服务质量等因素核定补助的办法,鼓励医疗机构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改革医疗收费制度。会同省、市物价部门合理测算医疗服务的成本,提高体现医务人员知识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完善医疗机构分级收费制度,促进市民合理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
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在推行临床路径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定额包干预付”制度改革,对医保定点医院实行单病种限价、结余奖励制度。
改革“以药补医”机制。以付费制度改革为切入点,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其政策性亏损通过医保基金补偿和适度财政补助解决。
四项医改任务
基本完成
2009年以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市全面启动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深圳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以及相关配套方案。两年多来,我市医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已初步完成国家提出的近期五项医改重点任务中的四项基本制度改革。
基本药物制度已经实施。在国家和广东省基本药物目录的基础上,我市共确定了795种基本药物,全部纳入深圳市社会医疗保险用药目录。从去年12月起,全市社康中心面向本市参保人员实行基本药物“零加成”销售。此举一年可为市民减轻药品费用负担7500万元左右。
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在2007年推行9大类基本公共卫生和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去年又完成4项新增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至2010年,共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410万份,年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受惠人群达522万人。
基层医疗服务网络覆盖所有社区。“十一五”期间,各区除完善了社康中心资源配置和服务功能,不断加强其内涵建设,提高社康中心诊疗服务能力外,还建立了医院专家定期到社康中心服务的制度,2010年,专家进社区人数达到了4.9万人次;实施了全科医师三年规范化培训项目;试行了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模式;2010年,基层医疗机构完成全市门急诊总量达65.5%。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完善。2010年,市政府修订了《深圳市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办法》,将综合医保门诊大病统筹待遇扩大到门诊所有病种,个人账户的使用范围扩大到其配偶和直系亲属。参保人在定点社康中心就医符合规定的药品和诊疗项目费用,30%由医保统筹基金支付,引导市民到社区首诊。少年儿童及大学生医保纳入住院医保,实行普通门诊统筹制度。完善了本市和外地参保人员医保关系转移接续机制,扩大了本市参保人员在外地的定点医院范围。2010年,参保人数达到1038万人,基本覆盖常住人口。综合医保、住院医保、劳务工医保参保人住院费由统筹基金支付的比例分别达到89%、86%、77%。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