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卡别变购物卡如何实现功能回归
防止医保卡被“钻空子”,绝不能仅靠静态的加强监管,更要通过增加、凸显“医疗保障功能”,让医保卡摆脱“鸡肋”形象,越来越实用、贴心,从而提升公众“忠诚度”。
不少药店开成了“超市”,不仅卖药,也卖酱油、毛巾等生活用品,顾客拿医保卡就可以埋单。
其实,医保卡变身为“酱油卡”、“购物卡”的现象,并非新问题,也绝非广州“独创”。国内类似情况不胜枚举,更有甚者,药贩和药店勾结,帮持卡人以70%的折扣套取医保卡现金。
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很多人包括医保部门首先想到的,就是加强监管,消除制度漏洞。比如,医保部门就表示,发现有定点零售药店刷医保卡卖日用品的,将“罚三千到一万元”;同时,有关部门也向公众发出呼吁,请大家不要乱花医保卡内的救命钱,不要“占小便宜吃大亏”等等。
在监管环节下工夫,当然有其必要性。但如果我们从整个政策性医疗保险这一“系统”来探析,也许可以得到一些新的视角、一些更本质性的启示。
一个颇有意味的问题是:按制度设计初衷,医保卡本应被百姓视作“救命钱”、会得到自觉珍视,何以遭遇如此现实尴尬?难道老百姓连这点基本的自爱之心、理性和常识都不具备?这就涉及另一个问题:现行的医保卡以及政策性医疗保险制度本身,为何并未对公众体现出其本应具备的吸引力?实事求是地说,政策性医疗保险网络的搭建,顺应了转型期中国的现实需求,对此前失之偏颇的医疗体制也是一种纠偏;然而毋庸讳言,由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尚处草创阶段,加之各地推进程度不一,不完善、不合理之处自然难以避免——
比如,医保卡使用不够方便,手续复杂。也许是出于监管的考虑,不少地方设置了医保卡刷卡购药限额,在福州工作的李女士就埋怨,有一次她要买280元的药品,可药店说按规定每半个月只能刷卡150元,她只好隔了半个月后又去了一次药店,才把药买齐。而一旦住院、动手术,医保卡的报销流程则更为复杂,让一些病人和家属叫苦不迭。
又如,医保卡的“医疗保障”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个人账户部分资金太少,对看病作用有限,如果看大病时再碰上某些医院不主动告知,走的是门诊而不是住院渠道,报销比例更是有限。有人还曾计算过,某省实行的“全民医保”,远远不能达到“病者有所医”的程度,医保卡充其量只能算是张“八折卡”、“六折卡”。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