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淑珍,47岁,从黑龙江来到成都的一名普通创业者,开了家诊所。
端午节后的第一天,魏淑珍刻意比平时早点起床,“节假日过后,门诊肯定忙,来看病的社区居民一拨接一拨,还有好几个"老病号"要从外地赶来”。2008年挂牌“成都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以来,她的门诊部接诊量增长超过10%。
与众多外来创业者一样,扎根四川成都,在这里放飞梦想。魏淑珍说,受益于基层医疗改革打开社会资本办医大门,基本不用操心“挣钱的事”,只要一心做好医疗服务就行。短短几年时间,小诊所升级成为了门诊,而且她正在筹建一家医院。
艰难创业借钱开小诊所
我是一个典型的东北人,之前在东北一家公立医院当内科医生,有着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
千里迢迢到成都,纯属“意外”。1999
年,我一个人从老家黑龙江到成都旅游,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成都。因为是学医的,所以盘算着开家诊所,地点选在成都东二环路麻石桥附近,每月花1200元租了一个40平方米的小店铺。刚开始要交三个月房租,这就难倒了我,最后还是找亲戚朋友借的钱。
1200元几乎是当时内科医生工资的两倍。
起初,小诊所接连几天都没有一个人光顾。我也曾想过放弃,可又一转念,只要有付出肯定就有收获。苦熬了半年,小诊所渐渐热闹了起来,来的多是周围的“邻里乡亲”,所以回头熟客也特别多。
门诊也刷上“医保卡”
2007年,小诊所升级了,获批扩建成了“门诊部”。店铺也逐渐扩大到400多平方米,一个小铺面变成了三个铺面,接诊量一天能达上百人。
之前,一张输液床、一张办公桌,谈不上什么设备。现在,中医、内科、外科、口腔、针灸推拿、妇科等科类众多,还添加了B超等多个检验设备,三大常规及生化项目都能检查。别看只是一个社区门诊,一天从早到晚忙下来,最多的时候一口气要接待200多位病人。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