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额指标该不该“包干制”?
昨日,北京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医院简单将总额指标“包干”给医生,这种“以包代管”的行为是人社部门坚决反对的。他提出,医院应该通过精细化管理,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而不是简单地为医生下达任务指标。
北大人民医院院长王杉表示,医保部门对医疗机构进行控费,是合理的,也是国际惯例。如果对医疗费用总额不加以控制,医疗机构会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因此,任何一种医保支付方式,都会控费,但只是对不同患者群体,适应性不同。无论哪种控费制度,压力在医院,最多是科室,要按病种设计更合理的诊疗路径;不会分解到具体某个医生。但从目前网络上热议的微博内容来看,医院采取了简单粗暴的办法,把医保控费压力强加在每个医生身上,应该是医院内部管理问题。
“指标”是否影响患者就医?
北京市人力社保局表示,目前北京所有的医保定点医疗机构都已实行总额管理,也就是都会有“指标”。作为医保基金的一种管理手段,管理的对象是医疗机构,而不是医保病人。即使医院用光了管理指标,也不存在医保就一律不能报销的问题。
北京市的基本医疗保险实行按项目结算,即医疗机构发生的医保应支付项目,由医保基金给予支付。实行总额管理后,结算方法没有改变,医院发生的超过总额管理指标的部分,医保基金仍给予支付。因此,总额管理不涉及医疗费用结算方式的调整,不会影响对医疗机构的结算,更不会影响个人的就医和医疗待遇。
但不少业内人士提出,“控费”恐使患者的医疗质量下降,有可能“控”掉合理的医疗费用,造成患者该看的病、该得到的医疗服务没有得到。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