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一切在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看来依旧是治标不治本之策。他告诉记者,如果医院仅仅是去掉15%的药品加成,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以药养医”的现状,各公立医院主要的创收途径并未被有效切断。
“医疗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的卖药收益主要还不是政策允许的那15%的合法加价收入,而是药品供应商对医院的隐形返利和支付给医生的回扣,这部分收益才是以药养医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收益能够占到医疗机构药品销售额30%以上。”他表示。
他以山东鲁抗生产的名为克林霉素磷酸酯的药为例给记者举例说明,该药的出厂价大概是6毛左右,而北京市中标价为11元,零售价为12.65元,其中1.65元就是15%的加价。而使用这个药品,医生会有4元左右的回扣,药厂拿到是0.64元,供应商大约拿到4元钱,医院也会拿到2元多。
他表示,1.65元作为15%的加价,在医药分开的改革中被砍掉,这15%基本不影响医生的处方行为。但从出厂的6毛到中标价的11元之间的链条上,医院和医生的回扣依然没有被触动,药品的返利依然是医院或医生重要收入来源。
“这也是为什么患者认为改革并不解渴的重要原因。”他表示。
在朱恒鹏看来,“以药养医”体制的直接根源是政府人为压低医疗服务价格。因此,欲根除该体制,使得医疗机构有积极性放弃药品零售业务,就必须提高医疗服务价格。通过提高医疗服务价格来建立“以医养医”体制,通过“以医养医”体制鼓励医疗机构及其医生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注重声誉,注重维护和改善医患关系。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