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记者会上,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用数据回答了这个问题。她介绍,2016年,大病保险已经覆盖10亿多城乡居民,当年累计赔付资金超过300亿元。大病患者住院费用的平均实际报销比例在70%左右,有些省份更高,达到80%。受益的人群大概是1010万人次,比2015年增加近400万人次。
2016年,这项制度终于实现了全国覆盖。
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大病保险仍是全民
医保体系中的一块短板。因此,接下来如何提高大病保险的保障水平和服务可及性,如何做好与基本医保、疾病应急救助等制度衔接,成为两会关注的热点。
提高保障水平要先筹资
“本来日子过得挺好,有人生了大病,生活一落千丈,打击多大!”全国人大代表、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认为,大病保险的赔付额度应该再高一些,“比如一个白血病人,或者肿瘤病人,花费200万元,如果保险能赔150万元,基本就不会因病致贫”。
的确,需要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是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对大病保险的共识。“完善大病保险制度,提高保障水平”被写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可见,这不仅是代表委员的共识,更是全社会的共识。
两会期间,在央视推出的一档《两会有啥事儿,我们帮你问》栏目中,就有观众提出,能不能逐年提高大病保险报销比例和封顶线,特别是对于一些贫困人群,报销比例能否提高到100%?
事实上,无论政府还是医院,都希望能提高大病保险的保障水平,让所有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减轻一点,再减轻一点。但是,钱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