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保知识手册 | 终身寿险 | 定期寿险 | 两全保险 | 年金保险 | 问吧
向日葵保险网 > 人寿保险 > 深度评论 > 正文
外资寿险公司的软肋在于“时差”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十年前,随着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保险业惊呼:“狼来了!”然而,十年过去了,大多数外资寿险公司却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保费收入减少,市场份额下降,经营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遭遇挑战,等等。

  根据2010年末统计,28家合/外资寿险公司(目前友邦为唯一的外资公司,其余于均为合资企业)占寿险市场主体数量的46%,而市场份额仅占6%。更为严峻的事实是,这28家合资寿险公司中,只有9家在2010年达到了损益平衡。面对这样一份成绩单,回顾十年发展历程,合资模式难免遭人诟病。

  事实上,外国保险公司进入中国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在中国寻找一个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集团,各自出资50%组建合资公司。但保险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需要较长时期的一段积累才能实现盈亏平衡。经验数据表明,寿险公司平均需要6~10年才能实现盈利。但由于中方股东往往是保险圈外企业,对保险行业的盈利模式并不熟悉,单纯追求短时期内的保费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并不注重长期规模效益的经营,这就导致双方资本合作方面的不协调。

  面对这一经营事实,外资股东更换或中方扩股超过外方的现象也屡屡出现。截至去年底,28家合资寿险公司已有一半发生股东更换或中方扩股超过外方。若再向前追究,在2004年以前进入中国的18家合资公司中,已有13家发生了股东更换或中方扩股超过外方。“国进外退”现象在中国寿险市场已经越来越普遍。

  “外资寿险公司要想在中国市场长期健康发展,股东稳定是基础。此次获评优胜奖项的几家公司,其中外股东十几年来都是相敬如宾,未发生任何股东更换,大家信守当初的承诺,继续支持公司发展,而且几家获奖企业除了刚刚成立的合资公司,均达到了损益平衡。”齐莱平认为,评估一家保险公司发展的好与坏,不应只关注其股权结构,更应关注其股东成分、盈利能力和保单情况,这三大因素是企业长久经营之本。

  如何看待“本土”之困

  “本土化”是舆论在评述合资寿险公司发展趋向时经常提及的关键词,不过后面往往跟着两个字――“不足”。“本土化不足”似乎已经成为合资寿险公司发展的绊脚石。

  如何解释外资寿险公司的“本土化不足”,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何小伟博士认为,主要存在两方面的“不足”:在产品层面,目前,很多外资寿险公司都引入了他们认为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先进的保险产品,但事实上,这些产品是舶来品,并不是立足中国市场、根据中国消费者需求而开发的,因此,难免会出现一些水土不服的情况。另外,在人员层面,很多外资寿险公司成立之初的高管人员均来自海外,虽然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港澳台地区,在亚洲也有保险从业经历,但是,要适应中国市场尚需时日。

  “大家谈本土化,意即想做老百姓已经熟悉的商业模式,但若无创新,这个行业会成什么样?可以肯定一点,外资保险公司在过去这段时间对中国寿险业良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渠道创新(如电话营销、银保等)到产品创新(如早期的投连险等),不一而足,这些国际通用的运作方式经由外资公司带到了中国,推动了中国寿险业市场的发展。”齐莱平如是说。

  事实上,考虑到中国寿险市场的庞大规模与潜力以及外资进入这一市场的历程,目前对于外资寿险公司下定论为时尚早。外资险企在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找出自身发展的盲点,找出自身在中国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分享到:
关注向日葵微信号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

人寿保险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