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收官之年,得益于“新国十条”“健康险税优政策”等一系列政策红利的释放,保险业在交出亮丽成绩单的同时,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对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度也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还会有“养老险税延政策”等一系列新政策出台,将进一步刺激保险需求增长。
“今年上半年我国保费收入已达1.9万亿元,全年有望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8月18日,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联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北京保险研究院等机构主办的2016中国保险业发展年会上表示。会上,还有多位专家和业内人士对保险业未来如何发展,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发展势头强劲
从2012年到2015年的数据来看,保费收入从1.6万亿元增长到2.4万亿元,行业利润从441亿元增长到2824亿元,保险业总资产从7.4万亿元增加到12.4万亿元。2014年、2015年、2016年上半年保费收入增速分别为17.5%、20%、37.3%,成为国民经济各行业中的一个亮点。这3年来我国保险市场规模连续超过德国、法国、英国,从全球第6跃居第3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认为,“除了财务指标以外,更重要的是保险业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驾护航功能进一步凸显,不论是在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和支农惠农领域,还是在自然灾害救助和道路管理领域,我们都能看到保险业扮演着日益活跃的角色。在服务小微企业发展,支持创新创业活动方面,保险业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现在投保居民已经有3.3亿,人数上是股民的3倍。我觉得还太少,保险应该保障的是所有人,不是3亿,而是13亿。只有人人都有保险,未来社会才有更大的确定性。”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认为,人人都有保险,未来社会才有更大的确定性。
保险姓保,不能“跑偏”
从保险业发展的历史起源和本质来看,保险是一种风险转移工具和财务稳定器,核心价值在于能够提供风险保障和管理。项俊波表示,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总的来看,全行业的风险保障和管理功能发挥还不到位,财富管理功能发挥还不充分,但是个别激进的保险企业将保险当成简单的理财业务来经营,造成了不好的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