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孩子后,童女士就跟银行理财师咨询过保险,在了解的过程中,她的投保思路发生了变化,“刚开始我觉得应该先给孩子买,但现在应该先给自己买,毕竟我们大人才是经济支柱嘛!”所以,她很乐意地在网上自购了一份意外险。
黄女士从2008年就开始买商业保险,她认为自己需要保障,“每年体检,都有同事发现身体出了状况。因为没有商业保险作补充,单位一般会组织同事捐钱,但这毕竟是杯水车薪。加上我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有了保险,万一出状况就不会太被动,没出险那当然更好。”
同时,记者发现,市民对保险避而远之的理由也不少。彭先生算了一笔账,某保险公司一款分红险,每年交1万元,10年共交10万元,到55岁时领取年金,“我算了下,要近20年才能回本,谁知道20年后的物价怎么样了?”
理财师口水仗源于角度不同
面对两位专家截然相反的观点,消费者多少有些无所适从。就连中国保险理财网也在微博上感叹:“同是专家,对保险的认知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专家打口水仗,星城的理财师有什么看法呢?长沙首届“十大金牌理财师”得主之一、工商银行湖南省分行营业部国际金融理财师朱沛琴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之所以出现这种争执,是两人出发的角度不一样。“郎咸平是从保险不正当的销售方式来否定保险的;刘彦斌则是从保险产品本身的保障性出发得出的结论。”
朱沛琴认为,目前的保险本身是好的,通过大数法则分散风险,不好的是保险的销售方式,这种方式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保险的专业化程度不够;二是业绩成为衡量的标准;三是部分保险推销没有从客户本身的需求出发。她提醒市民,购买保险时,更应把保险作为防范风险的防火墙,而不是一种投资理财的工具。(文章来源:长沙晚报)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