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银安盛、建信人寿的保费收入来看,也证实了中资化带来的巨大规模效应。例如,太平洋安泰在2011年7月正式变身建信人寿,今年1月-8月原保费 收入超过38亿元,而在“去洋”前的2011年1月-6月,其保费收入只有不到4个亿。但记者也发现,在5家同行中,光大永明却意外地出现了业绩负增长。 根据保监会的统计,今年1月-8月光大永明原保费收入为29亿元,但在2010年1月-8月,这个数字则超过34亿元。
光大永明亏损幅度继续扩大
因为落户天津,所以光大永明也是我国北方第一家外资寿险公司。在中资化的同时,光大永明也沾上了险企“银行化”的利好。在股权关系转变中,虽然光大永 明没有与建信人寿、工银安盛等一样成功引入银行做大股东,但却与光大银行一同作为光大集团旗下的兄弟公司。在过去几年中,关于二者合作的消息也不时传出, 双方曾携手推出“乐容”健康管理计划等产品,记者昨日致电光大银行广州多家网点也发现,目前相关网点均有代理光大永明的产品。
不过,渠道协同效应不仅没有带来高增长,光大永明的盈利情况更每况愈下。记者查询其年报发现,2009年光大永明亏损不到1个亿,但在“中资化”后的2010年,亏损额度飙升至2.7亿元,2011年又亏了7.6亿元。
为了支持业务发展,今年上半年,光大永明获得12亿元的增资,资本金增至40亿元,而与此同时,光大集团与光大永明联合成立的资产管理公司也获批。但大股东的卖力支援,否能令成立已10年的光大永明实现盈利,依然是一个未知数。(文章来源:新快报)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