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另一项受到热捧的是资产挂钩型产品,这类产品主要与基础设施债权计划等公司投资项目挂钩,其收益与所挂钩的资产项目收益率密切相关,是投资新政之后保险公司应对理财产品冲击的创新之举。
例如,太平人寿去年推出了挂钩南水北调债权计划的太平附加南水一号两全保险(万能型),新华人寿今年3月在银行代理和个险渠道分别推出的“精选一号”两全保险(万能型)和附加“精选二号”两全保险(万能险),4月泰康人寿也推出了基础设施计划挂钩产品。
根据上述产品公布的利率看,日均收益率折合后的年化收益率超过5%,高于目前大多数万能险3%-5%的年化利率,因此对于保费的拉动相当明显。但此类产品对公司价值贡献极低,有业内人士表示,根据公司价值评价体系,往往5单资产挂钩产品,价值贡献还不如一单10年以上缴费的保障型产品。此外,此类产品收益率与相关投资资产项目收益安全密切相关,如果投资风险把控不严,投资端风险极易传导至销售端。
合资险企增长抢眼
相对于前几年中资寿险公司的绝对霸主地位,今年合资寿险公司反而笑得更好。数据显示,前4月合资人身险公司合计实现保费收入198.5亿元,同比增35.1%,且每个月保费都保持30%左右的增幅;而中资人身险公司合计实现保费收入4131.6亿元,同比仅增4.3%。
其中增长较好的有工银安盛人寿、交银康联、招商信诺、中荷人寿等银行系险企,以及老牌合资险企友邦保险、中宏人寿、中美大都会人寿等,往年表现平平的中德安联人寿保费同比增长也达到50.47%。
一家外资险企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公司主打也是银保渠道,但受到银保转型的冲击并不大。
该人士认为,这和银行对保险业务的认识有关。大多数中资行依然把银保业务简单定位为赚取通道费的中间业务,外资行则更加注重将保险产品整合到财富管理业务,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制和销售保险。高华证券分析认为,中国寿险业正处在十字路口,虽然中短期风险抑制了新业务增长,但随着产品成熟度追赶上其他发达国家保险市场,预计中国寿险业的长期增长趋势良好。从中长期来看,中国富裕阶层的壮大将会推动对保障型产品的需求。(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