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对赌保险公司“精算师”的胜率低得可怜,但消费者购买“高温险”的热情依旧高涨,仅网络销售渠道,截至5月31日购买量已经接近4万笔。
“触网”的烦恼
“你会发现,利用事件推动销售已经成为保险营销大趋势,而近两年保险公司触网更是加速了这一趋势。”天津一位保险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他是公司银保渠道负责人,但近两年越来越感到线下业务开拓困难,一是受限于保费增长,业务团队扩张受成本制约;二是监管日趋严格,同业竞争激烈,也降低了线下的利润。
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无疑为处于发展“瓶颈期”的保险行业打开了一个广阔的市场。比如去年广受关注的“赏月险”就是针对中秋节;“雾霾险”则是瞄准社会对PM2.5的关注度上升;此次“高温险”则是针对可能发生的极端高温天气。问题是,现在许多保险更像是一次“小赌约”,比如去年的“脱光险”,娱乐性更强一些,却看不到保险产品应有的保障功能。
新一站保险网总经理国婷丽也持有相同观点,互联网保险产品应围绕客户需求设计,把噱头掺杂进来对客户认知有碍,也会让保险从业人员迷失方向。“因此,互联网保险不能只从噱头出发,最重要的还是保障功能。”
新金融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市场人士认为保险公司“触网”的步伐还是略显保守,“条款简单、易于包装”的意外险成为网销保险的主力。据中国保险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一季度,国内共有47家人身险公司通过互联网渠道销售经营业务,网销年化规模保费共计27.12亿元。人身险行业网销产品主要为意外险、寿险和健康险,保费分别为15.99亿元、10.86亿元和0.27亿元。其中,意外险是网销的主打产品,保费收入占比近60%。
“其实仅仅是高温保险,就蕴藏着无限商机,也可以为客户提供切实的保障。”一位保险研究人员告诉记者,日本曾经做过一项统计,酷暑直接影响人的生理、心理,支配人们的消费行为。气温差1℃都会影响商店的客流量和销售量。比如,对于高尔夫、赛马等室外运动场所,气温过高就会使客户数量明显下降,直接影响经济效益。而对于交警、建筑工人和环卫工人等特殊职业,更是需要能提供切实保障的高温保险。
因此,业内人士普遍呼吁,“保险业推出的类似高温险,如果少点噱头,多点惠民,让群众尝到甜头,可能会有更好的发展势头。”(文章来源:中国网)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