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家外资寿险奋斗10年份额仅5.6%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近年来,本土寿险产品创新不断,本土寿险公司保费更是突飞猛进,而外资寿险常因股东理念的不同,经营被拖累,杰出的典型通常股东地位明确 在策马奔腾的保险市场上,外资险企明显是滞后的一方。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教授郝演苏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实际上整个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体量都比较小,不仅是保险,还有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规模小导致分支机构开设较少,至于为何业务规模小,原因是多方面的,政策、两国关系、本国类似企业在它国的发展状态等都可以成为原因。
外资险企网点开设少,在消费者备受重视的售后服务上就有所限制,例如理赔等,必须要到营业网点进行后续服务,这时候网点开设较少的劣势就体现出来了。
同样的情况还体现在外资险企的销售渠道上,由于规模较小,外资险企难以较好利用例如银保、团险等效率较高的销售渠道。中美联泰去年年报显示,以电话销售与公司直销为主要营销渠道,而银保、个险及团险反而被排到了后面。
业务新突破意在互联网保险
此外,在产品设置上,早年的外资险企给人一种“高冷”的感觉,保额高,但费用也不菲,中国消费者在保险消费上的意识显然还没有那么开放,所以价格敏感型用户更愿意选择一些保费看起来更优惠的保险产品。
不过近年来,外资险企在产品方面也已开始设计得“接地气”,例如一些
重疾险,在价格和保额方面已与中资险企无异,甚至比大型险企的产品年缴保费还要低一些。
无论是网点的设置还是销售渠道、保险产品的规划,外资险企似乎都不太占有优势。外资险企到底突破点在哪里呢?早在前两年,业内就有观点认为,互联网新技术的应用能够补足外资险企网点较少的短板。但据中保协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年互联网保费跃居前十的外资险企仅有弘康人寿、工银安盛两家,至少有13家外资险企的互联网保费收入不足1000万元,当然与公司总体体量较小有关,但也无法掩饰外资险企在互联网领域表现一般的现状。今年上半年,
中英人寿、弘康人寿同比增速跃居前十,说明一些外资险企也已开始在互联网领域有所布局。
经营理念有分歧
合资保险迟迟发展不利,与外资险企股东经营理念差异太大有关。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教授庹国柱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国外的公司更注重业务能否盈利,而国内更希望把业务规模做大,利润次要于规模。双方对于盈利的心理预期不同导致股东之间产生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