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保知识手册 | 终身寿险 | 定期寿险 | 两全保险 | 年金保险 | 问吧
向日葵保险网 > 人寿保险 > 两全保险 > 正文
银行理财产品,是“下蛋金鸡”还是“金融毒品”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加息预期依然存在,“钱”往何处去成为投资者最为关注的命题。楼市在严厉的政策调控下暂时偃旗息鼓,股票、基金市场变幻莫测,银行理财产品以水涨船高的收益率吸引了投资者的眼球,不少理财产品屡现被“秒杀”的盛况。到底这些所谓的高收益理财产品是否真的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利益呢?

  “幸福加倍,金钱满柜”、“轻松交费,长期收益,稳健增值,高额保障”,这些琳琅满目的理财产品,总是被包装得美丽无比,诱惑着人们前去选择。然而,自以为理财产品风险低收益高的投资者并不知道,从自己购买产品的那一刻起,背后可能暗藏着华丽的陷阱。理财产品扎堆发行,普通投资者该如何参与,并以一双慧眼辨识投资陷阱?

  陷阱1

  大放卫星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夸海口

  案例:“本人于2007年12月21日在某股份制银行北京分行购买了一款理财产品。该产品期限两年,从2008年1月11日起到2010年1月11日止,产品现已到期,收益亏损4.51%。”近日,一则状告银行理财产品违规的诉讼颇为吸引市场眼球。三年前高女士投资20万元购买了这一款理财产品,去年初到期后产品亏损,造成高女士本金损失,“该产品存在夸大收益等违规行为,此前打出的宣传语为最高年化收益率为36%,上不封顶,低风险”,而该产品为投资于蓝筹股的产品,风险可想而知。高女士已将该银行告上法庭。

  点评:并不是所有的理财产品都能达到其承诺的收益率,普益财富数据统计显示,2010年到期的人民币理财产品8013款,平均到期年收益率约为2.83%,到期收益率跑赢CPI的只有131款,有近百款个人理财产品到期并未达到最高预期收益率,其中,结构性产品未达标占比达71.88%。

  应对之策: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前一定要弄清产品的风险类型。保证收益型产品风险相对较小,而且一般都能实现其承诺的收益率;而保本浮动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风险较高,除了不保证投资者一定能获得预期收益率外,购买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的投资者的本金甚至有可能发生损失。

  陷阱2

  插圈弄套

  外资银行理财产品涉嫌欺诈

  案例:袁小姐2007年看到东亚银行在某报纸刊登的“利财通1”广告,广告内容是紧跟“港股直通车”,事实上“港股直通车”根本未获批准。出于对外资银行理财能力的信任,在银行没有出示合同的重要部分、能体现高风险非保本的“条款与章则”之前,袁小姐就购买了1万美元,在运作了3年后只剩4800多美元。去找东亚银行交涉时,才发现其委托理财合同只有一份原件,包括委托单、适合度评估表、条款与章则全部保管在银行那里,存在严重不平等的重大合同漏洞。

  让袁小姐气愤的是,东亚银行在编造了客户的评估表还不符合银监会的强制性要求后,又一次涂改并伪造了新的评估记录,将风险“中”改为“高”,投资期限“1~3年”改为“3年以上”。

  点评:对于银行来说,挂钩股票的理财产品从来就是高风险,销售人员在销售过程中非但没有提示风险,还口头承诺保本,造成投资者被误导。但与以往单纯的运作不良使客户巨亏案件不同,随意篡改客户的资料,提高风险等级,这种做法银行方面确实是理亏。

  应对之策:专业人士在面对一份理财说明时都需要时间来研析,更不用说大多数受众为非专业投资者,面对带有银行信用的理财产品不能默认其安全性很高,对于复杂的专业术语要问清楚,要增强风险意识,选择有资格的机构购买理财产品,看清相关合同条款。

  

分享到:
关注向日葵微信号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

人寿保险关注排行